首页 > 资讯 >正文

杜星莹:从《溪山行旅图》到《流》

2019-05-06 12:28:15 来源:- 作者:-

站在旅美设计师杜星莹 Xingying Du)的3D作品前,巨大的尺幅首先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幅名为《流》的作品需要带着3D眼镜来进行观赏,随着观赏者的移动,抽象感的波浪一层一层忽远忽近,向着观赏者不断地涌来。思绪也随着画面渐渐涌来。

图片1.png 

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

记得多年前曾和杜星莹对绘画有过一些探讨,那时的她,更鲜明的标签还是一位空间设计师,而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她在绘画艺术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溪山行旅图》是我最喜欢的一幅山水作品。”她说道,“第一次看见它我就被震撼了,巨大的尺幅一定会一下子抓住观者的心,主峰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作者故意将山头比例放大,观者站在下面会有一种压迫之势,山头杂树茂密,飞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画面从上至下远近结合,动中有静,这是一幅堪称教科书式的文人山水画。”但是不同于一般人的欣赏,她还多了一份思考:“可是如今我们的绘画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溪山行旅图》已经是传统绘画的一个巅峰了,但是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节奏,生活的环境,我们的价值观可能都和千年前的古人不同。其实西方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类似的思索。我们知道,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的绘画以写实和叙事为主,涌现了一大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大师,但是随着照相技术的产生,人们发现绘画中写实和叙事的功能被取代了,那么绘画要去何方呢?好消息是那个时候锡管颜料被发明出来了,更多种的色彩,便于携带的设计,可以说从某个角度催生出了印象派。人们渐渐将叙事的部分抽离出来了,更加专注于色彩本身,通过科学的光学研究,让色彩学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时候人们欣赏画作并不关注于描述了什么故事,而是更加倾向于关注画家对色彩运用,画家通过色彩表达出的情感。再后来杜尚的横空出世,我觉得是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杜尚开始,艺术作品中的解读性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想法大于技法,艺术品更多的注入了艺术家的哲学思考。而观赏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对于作品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有着很高的要求。艺术品作为沟通作者和观赏者之间的桥梁似乎变得越来越长,有的时候作者在作品中的作用甚至变得极其渺小,而观者的主观性却变得越来越强。我们再回到《溪山行旅图》,我们解读这幅画其实就像是在解读范宽本身,从他的构图到每一笔皴法,甚至是他的趣味小签名,都像是在对他本身在创作中的一个了解。而当代的艺术很多情况下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实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有时候和最后观众的解读甚至大相径庭。”

图片2.png 

(Flow), 3D 墙纸,杜星莹

“那么您觉得今后的绘画将会走向何方呢?”笔者问到。杜星莹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和我们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相比都更加复杂多变。我觉得今后的艺术流派会越来越多,但彼此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照相技术和图片处理技术的普及,艺术会看似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触手可及。这也给了我们当代艺术设计工作者新的挑战。因而,在我看来,如何把我们的设计意图更好地表达给观众,并作出一种专业的美的表达,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心。 就比如,我所设计的3D墙纸“流”,最初的概念起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图案中的自然风物,包括山川,河海,云朵。。。它们无一不是流线型。我把自然的这种流线型抽象出来变成不同线型的此起彼伏的波浪,再用3D数字手法加以处理,做成三维立体绘画。这就给了观者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我并不会直接的说它是某一种山峦或溪流,我把这些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他们可以是山川,溪流,云朵,甚至飘带,抑或是观众他们自己心中的某个画面。

杜星莹 Xingying Du

旅美设计师,艺术家

图片3.png 

教育背景多样,中西兼具。曾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美国普瑞特艺术设计学院。其背景涵盖城市规划,历史保护,可持续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

她先后参与过国内外多个大型规划,建筑和室内设计项目。现作为一名设计师就职于联合办公巨头WeWork纽约总部。

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展览中展出。今年,她将在国内举办其个人设计展览。


责任编辑:小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