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广州城市更新更美好
在中国的版图上,能够被尊称为老的城市其实并不多,北方有老北京,南方有老广州。老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都和文化名城,渊远的历史特色,文化及商贸底蕴的深厚,沉淀出老广州独特魅力:这一个“老”字,叫出历史的久远,也叫出当今的尊重。
通过近年来与其他城市在经济总量、GDP增幅、人才净流入率等方面一系列数据指标对比显示,现阶段广州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当然,这种仅唯GDP论英雄的城市比较是片面的。更应该看到,相比于很多正在长个子的内地城市来说,广州是个中年人了,成长的步伐开始缓慢。
如今国家步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梦同样需要排头兵。广州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总目标要求,如果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发展建设机遇,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强化创新能力,开放协同合作,以“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城市更新的发展目标和愿景,以重大项目为推手和示范,与深圳佛山等兄弟城市协同发展,取长补短转危为机,发挥南方市场优势,完善企业营商环境,强化政府主动统筹、智慧服务的新型职能,则完全有底蕴有条件建设中国特大城市、人居、产业、民生同步更新发展的机遇之城。再树标杆做示范,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其实正在迎来一个内外兼修的全新广州,老广州没有老,老广州更新更美好!
第二章 老广州你老了
这两年来,从公众担心广州跌出第三城到GDP总量被深圳无悬念的超越,杭州天津成都等内地省会城市也在后面奋起直追,大大缩小了和广州的“数字差距”。一定有些原因,让老广州放慢了发展速度!
一、广州传统产业高度分散低度整合,路径依赖严重,新兴产业要素集聚慢,用地发展受限,制约了城市创新发展
从历史上看,广州是一个港口型“重商”城市,拥有大量活跃民间资本和商业经济体,但这些产业市场原生性强,绝大多数是民营经济,关联度不高,品牌度不强,一直以来呈现出“高度分散低度整合,星星多月亮少”的碎片化状态。
虽然第二产业已形成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高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新引进的IAB产业项目多处在建设初期,加之土地资源紧,土地政策不灵活的约束,广州短时期内缺乏新兴产业实体企业、大量研发生产配套和人才保障,以及作为助推器的科创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大资本支撑。
二、广州发展需要智慧引领,人才固化老龄化,延缓了城市创新发展
广州虽有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但受传统科研机制束缚,研发和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根据2016年《中国城市创新指数》排名显示,广州创新指数排名全国第七。且将有限资源过多投入传统行业,是阻碍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广州人才引入呈疲软态势,在2017年城市年轻指数及人才净流入率等方面,广州排名均靠后,且整体呈现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特征,老年人口比重达17.8%,预计还将以5%的速度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广州行政管理作风保守,老流程旧规范多,近年来规划变更多,影响了城市创新发展
这几年,大量在广州办事的人,都抱怨办事慢办事难。虽然广州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口、“五个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成为全国试点,但营商环境仍有待提升。究其原因,或者和近年广州政治环境的更迭整治不无关系。在行政氛围保守的同时,广州诸多重要的政策体系需要创新突破和简政放权。而且,近年来广州城市发展处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定位调整目标多变,缺乏一张蓝图,大量项目停在路上,都影响着城市创新发展。
四、广州财政负担重,发展资金受限,城市基因过于务实,拖慢了城市创新发展
广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一个有使命感和担当的城市。需实现的城市功能、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能、公共服务功能、上缴的税收贡献等都相对较多,城市发展所能支配的资金财力相对有限,直接影响广州自身发展和建设。
时至今日,新时代产业转型发展需要融合和创新,强调看趋势,做大势,讲抱团,求共建。广州人几十年来务实的优点,却又显得过于务实和局限。很多行业老板多、企业家不多,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小富则安心态重。
以上分析或许言辞尖锐,以偏概全,不过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带着众多成绩,广州确实步入了“中年时代”,表面步伐放慢,实则需要调整,老广州,真的老了吗?新时代还有着怎样的机遇和期盼?
第三章 老广州不怕老
分析了广州城市的今天,在展望明天的发展之前,让我们先回头再看看昨天的历史和广州人的特性。
一、淡定悠闲是广州人的追求,尊重包容是广州人的涵养,敢为人先,永做排头兵,推动兄弟城市共同富裕是广州的格局
从历史上看,广州人从来敢于尝试,推动了很多新生事物。古有达摩西来初地,后有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和五关通商,清末民初,广州起义打响了全国革命第一枪,第一个军校在黄埔诞生,建国后开办广交会,代表国家商品进出口标杆至今尚未超越,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三来一补的香港企业在广州登陆,一批走向全国发展的房地产企业等等。每一个第一,都带动了兄弟城市的响应学习、共同富裕甚至超越。从文化上看,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多年历史,融合了客家、广府、岭南等多种文化,广州的文化包容性强,多元融合繁荣发展,在不断兼收并济,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生发出许多创新点。老广州,不缺地利和人和!
二、改革开放40年成绩斐然,广州正在全面对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应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机遇
从近代对外通商口岸设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搭上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的快车,到如今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定位,每一步的发展,广州都有比较优势和历史机遇。说到天时,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广州正在全面对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再迎机遇创新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城市、广深港澳科创走廊重要地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枢纽城市,广州有着大量的政策倾斜和产业协同,应该牵头推动,充分合作,做大格局,以实际行动书写走在前列的新篇章,把握“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协同表率共同发展。
第四章 老广州没有老
昨天今天明天,我们骄傲的看到老广州已有的2200年历史,我们承认在改革开放当下,老广州有了太多负担,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徘徊和调整,但凡事都应两面看,我们更应该看到老广州的城市底蕴和发展机遇,更应该充分关注到在广州正在发生的一点点的改变,是这些改变让广州不断焕发着内在生机和活力,迎接着更多更大的变化和突破。
一、广州用文化产品滋养城市,推动岭南文化创新成为城市名片。
过去数年间,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漫画节等一批文化盛会相继落户广州,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广州大剧院更是联手世界一流剧院及一线歌唱家,推出多部经典歌剧,同时也引进了多部世界经典音乐剧,引发全城看剧、追剧的热潮。今年,更是在本土文化品牌宣传上发力,以地标性、有辨识度的广州特色文化来优化提升广州城市形象,以“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广州产业转型大量探索求变,以需定供推动土地供给侧改革。
广州这两年来不断在开展政策实务研究和顶层谋划、创新资源成果转化、高新及总部企业集聚价值园区落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积极谋划新兴产业格局。
由于有着广阔市场端资源,在创新资源成果转化上,广州正在探索优势转换。现阶段正在整合自身科创资源,加大产学研的转换和市场应用能力。同时,在高新及总部企业集聚上也不断取得成绩。近两年,29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脚广州,并引进了10多个总部项目。同时,推动富士康超视堺10.5代显示器、乐金8.5代OLED面板、广汽智能网联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三、广州以简政放权、改善营商环境为引擎,正在跑出发展“加速度”。
全球最大的上市财险公司安达保险广东分公司从递交注册申请到正式入驻仅花3天;百济神州项目从签约到动工仅用1个月;富士康10.5代显示器项目从达成投资意向到正式动工仅100天......近年来,广州痛定思痛,正在着力打造全国最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在服务机制创新方面成果显著,商事登记“今天约、明天办、后天取”,所有登记审批全流程大大缩短,审批时效提速88%。在“广州速度”“广州效率”的背后,是机制创新的“广州决心”。
四、广州城市更新呈现有机多元包容渐进,由内而外软硬兼修的特征。
广州城市更新先行先试有经验有教训,一路坎坷,但正在探索和建立出有机多元、包容渐进、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之路,是一项由内而外、软硬兼修、城市再造的系统工程。习总书记于10月24日考察永庆坊时曾提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而广州正在通过这种有里子有面子的城市更新让城市一点点发生着改变。
一点点的改变,在中国古汉字中有一个繁体字,意为“甦”,广州的甦式更新,不是城市大拆大建的革命和运动,也不是一个部门的责任和成绩,而是文化尊重、传统保育、新旧交替和老城活化,是各方努力共同参与的结果。
城市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了美好生活,放下唯GDP数据论英雄做的城市比较,我们才有如上客观视角和平衡思考,近年来虽然广州有徘徊在调整,但同时也有底蕴在更新,老广州用“绣花”功夫正在开展的这场尊重民生共建共享、由内而外软硬兼修的“甦式更新”值得期待。老广州不会老!仍然将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祝福广州,城市更新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