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线倒推识字阅读法帮助孩子快速阅读
历史上有个梁简文帝萧纲,他四岁开始识字读书,能过目不忘;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他的父亲梁武帝对萧纲如此好学非常高兴,还赞叹道:“此子,吾家之东阿!”东阿王是三国时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的封号,由此可见梁武帝对萧纲评价之高。
萧纲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据记载,萧纲读书的速度惊人,且才思敏捷,是当时的神童。“十行俱下”的典故就是出自他身上。萧纲读遍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学识十分渊博,十几岁就能独立处理事务。后来萧纲还继承了王位,做了梁简文帝。
另一个例子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书中第60回,是速读高手张松的典故。“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 写道: 杨修向张松吹嘘曹操的才华,命人从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称是曹操仿孙子13篇而作。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大笑说: “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 ? ” 杨修不信。张松立刻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 “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后人有诗称赞张松说:“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其貌不扬的张松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速读本领居然让恃才放旷的杨修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其厉害。
由此可见,历史上真的有快速阅读高手,并非虚传。而且快速阅读往往都与早识字相关。
现实中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阅读困难,阅读速度很慢,而且阅读起来结结巴巴的;而有的孩子则阅读速度很快,一本几万字的书拿到手里,一两个小时就看完了,你如果即时挑一些书里的内容考她,她还都能答上来,好像读得很仔细,但速度又那么快,诀窍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关键在于我们零度线教育提倡的“倒推识字阅读法”。
倒推识字法,是相对于传统的汉语拼音识字来说的。因为我们认为,孩子等到6岁以后再通过汉语拼音识字,基本要到8岁才会阅读。阅读能力掌握太晚,对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几乎很难养成。而且采用汉语拼音识字,是先一个一个的认字,再组词,再造句,这样很容易把语言文字碎片化,很难欣赏到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优美。
当前教育体制下的语文识字基础教学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我国的语文教学大致采用了“拼音——生字——词汇——句子——作文”的顺序,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问题呢?这种设置建立在一个貌似合理的逻辑之上:会读文章就得先认字,想认字就得学拼音。这个逻辑就像是有人想学做菜,而做菜的顺序是先切菜切肉,切菜切肉的刀偶尔不够锋利,那就需要一小块磨刀石备着——于是学习做饭的顺序就变成先备磨刀石,研究磨刀石、通过磨刀的考试……
时间长了,磨刀石就变成了学做饭的“基础”(一二年级的语文测试),于是有人把磨刀这事弄得无比复杂,对初学者反复考核,有一点动作不标准就不行。这样下来,一个本来只需花极少时间就可掌握的工具类技能,却要耗费学习者一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以至于全社会都形成学做饭先磨刀的刻板印象——黄金般的学习时光在枯燥的重复中被浪费,反复的考核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这就是当下初入校门的一二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学前班)在做的事情。
倒推识字阅读法,指的是孩子不能孤立识字,要在词语、句子、语境中来逐步识字,中国2000年来的识字一直是用这类方法,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推行汉语拼音识字。目前教育改革北京有部分小学也开始先不教汉语拼音采用这种方法。
中科院有研究员甚至呼吁:汉语拼音可能会割裂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建议应该推后学习汉语拼音。
举个例子,孩子识字“白”或“黑”,“花”或“草”,家长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写给孩子认,或举例实物。但“在草地上”的这个“在”字,单独让孩子认就很困难,因为这个字很难解释或举例,在短语里就比较好理解“在”的用法;再比如,同样一个“滚”字,在骂人的语气里,“滚!”是表示很气愤很粗鲁的语气,而在《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的诗篇 里,“滚滚”二字给人展示的是另一种雄壮豪迈的气概,而“滚水”则表示很烫的水,而这“滚”字在三种语境中的用法,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有动感。所以,只有在不同的语境里认字,才能不割裂字的意思,比较高效地体验汉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今后阅读与写作做好准备。
同样一个“白”字,可以在古诗中出现多次,如“白日依山尽”,“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毛浮绿水”,主要表示的是颜色;白字也可以在成语中学到,“白手起家‘或”一清二白”,则由白颜色引申为空手、艰苦或贫穷。这种立体式的识字学习法,基本学了就知道怎么来用词,而字词的用法,在各种场合见得多了,自然也就会用了。所以通过立体的方式接触很多高级词汇与丰富的语言,这对孩子的阅读能力,甚至今后的写作自然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零度线提倡的倒推识字阅读法,能让孩子在三四岁就会独立阅读,到六岁上学,可以阅读上千册的图书,到那个时候,再不用人云亦云,打听哪些书是各学期的必读书目了,因为你的孩子可能早已读过。我们作过多次测试,发现我们的孩子通过倒推识字阅读法来识字,最后过渡到自主阅读,而后几乎进入到一种快速阅读。这样的阅读速度,几乎比常人的阅读速度快一半以上!
我们发现,用我们的学习方法识字的孩子,2分钟能读1500个字以上,而且几乎能全部记住,这是什么概念!爸爸妈妈也做过实验,同样是一本从未阅读过的书,一般家长2分钟读1000字左右,但能记下的内容就因人而异了,比如有的妈妈说几乎不记得读了什么内容,因为她光想着快读,有的家长也说只能记得部分内容。看来,一个没上学的孩子,阅读速度能做到比家长快一半,而且内容记得非常清楚,这是多高的效率啊!
可见,一目十行,并非传说,也非古人专利。古人行,为什么今人就不可以呢?但这要经过刻苦的训练,要素包括超强的记忆力,良好的专注力,以及整体图像记忆功能。按当前的汉语拼音学生字法,一个字一个字由简单到复杂的孤立识字,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也就是说,上个世纪50年代推行的汉语拼音识字法起到了汉字学习标准化的作用,但对汉字学习的效果却是大打折扣的。汉字学习,有着太多的迷雾与误区。如今我们零度线抛开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用独特的汉字学习法,让孩子用一两年的时间,在4-5岁完全能独立阅读。
这其实是符合我们孩子学习的科学规律的。我们零度线的智慧大脑俱乐部有不少孩子,上学前就已经读了很多书,而且阅读速度都非常快。一本好几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口气不加停顿读完。爸爸妈妈们深感好奇,拿书中的内容来考孩子,却发现孩子复述出来,简直犹如背诵。这种能力让爸爸妈妈们深感欣喜。
读得快,不仅是眼睛移动得快,关键是大脑反应快,理解能力强,能抓住主要关键词。我们都有这种经验——以前大学四六级英语,有泛读一项,也是讲究要快速阅读。也许文章里面并没有多少陌生的单词,但我们基本只能逐字逐句阅读。假如读得稍快一点,基本就不知道到底读的是什么意思了。这一方面是我们英文阅读的量太少;另一方面,也和我们当初学英语基本从单词开始学起有关。这种学英语方法,理解力注定比较慢。为什么呢?脑子反应不过来,理解力不行。
那么,有什么方法改善这种状况呢?最好直接从英语句子下手,先听句子,再阅读听过的文章,由浅入深慢慢熟悉英语的句型与语境,今后阅读能力也会提高很快;再有就是阅读的量一定要大,这也是我们零度线教育在英语方面对孩子们进行的实践,效果是非常好的。
这么看,无论是学英语,还是认汉字,孤立认字都是不太好的方法。多阅读,多在句子和语境中着手,(甚至认字与阅读能力也可以借助多听故事的方法)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不二法门。
零度线教育帮助您少走弯路,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