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来了!
自从2013年出台了监管8号文开始,限制非标比例让银行理财产品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理财产品讲究的就是固定收益,如何让客户既能最大限度的拿到相对稳定的“固定”收益,又能引导客户逐渐适应净值型产品,成了各家银行心头最大的痛。“固收+”产品在此背景下,逐渐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
“固收+”是什么?
所谓“固收+”,本质是一个以中短期绝对收益率为目标、具有严格回撤控制的“确定”收益增强产品,它即不同于二级债基,固定一定比例投资于股票,因为波动性可能给客户造成不好的体验;又不能简单的只投资收益最为确定的现金或者债券等的品种,因为理财产品要求的收益,相对较高,要高于传统的债基和货基。如果做得好,净值能达成一条相对稳定同时斜率又不错的曲线,那么,它就能填补非标留下的巨大理财空白,成为能够承接大量资金的产品形态。
“固收+”如何做到“+”收益?
“固收+”产品显然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固定收益,一是“+”的那部分。债券投资虽然占投资比例的大头,其目的是平抑波动性的同时,贡献合理稳健的收益;但是既然敢称为“固收+”,它的重点一定是在“+”上。只有很好的做“+”法,合理有效的在债券收益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收益,才能切实满足客户需求,真正替代过往的非标理财。目前,主流的“+”法,有如下几种:
1、采用保本技术: 用保本或者类保本策略,不管是CPPI还是使用各种期权,通过策略设计,能增厚一部分收益。这样做,确实能够使债券创造的收益,获得一定的增厚。但是,一来增厚的收益较为有限;二来产品结构较为复杂,难以跟普通投资者解释清楚产品的内涵。因此,不是理想的“+”的方式。
2、依靠优质资产:增加一定比例的优质资产。也就是说,在普通的债券资产基础上加一定比例的高收益资产,从而提升整个产品的收益。 如果资管机构有能力自己做资产开发,可以供给大量的优质高收益资产给自己的资管产品投资,这样确实能形成一定的收益优势。但是,一方面,“高收益、低风险”在长期来说,大概率是一个不太可能兼顾的事情。要么在期限上,要么在风险上,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另一方面,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是一个不可抗拒的长期过程,资产收益率必然会随之下行。高收益优质资产总有耗尽的一天,因此,这种“+”法的可持续性,存在疑问。
3、依靠配置策略:对大部分资管机构而言,单纯依靠保本技术很多时候过于僵化,难以充分达到目的。而主观“择时”进行资产配置这件事情,大部分时候也是挺强人所难的。所以其实长远看,“固收+”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低波动策略的选择。 时下越来越流行的风险平价模型,就是典型的通过波动性优化,来兼顾稳健性和收益性的策略。但是中国的风险评价模型,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就是资产类别较少,无法充分发挥模型的优势;其次,难以将策略稳定的映射到利率、通胀和风险溢价三个主要的风险因子上;最后,风险平价模型因而沦为了简单的风险平均,没有能够主动的抓住投资机会,创造更为合理的收益。
因此,固定收益+的难度就在于,既要有高而稳定的固定收益来源作为基础,又要有优质的其他资产作为补充,二者相得益彰,才能体现出竞争优势。那么在资产、策略都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主动配置的能力,做到平稳较高的收益,就成了“固收+”能做好的关键。
创金智投的 “固收+” 来了!
创金智投的“固收+”产品,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以持有纯债型和货币型公募基金为主,根据对经济周期、估值水平和市场情绪的判断,择机加入不超过20%的权益型公募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获取更为合理的投资收益。创金智投的“+”法,充分发挥了公司配置择时的特长,应用前沿的金融科技,在海量的数据中,完成科学有效的主动配置和择时;同时,通过对底层基金的精选,在合理配置产生的收益之上,充分发挥底层优质的货币型、纯债型和权益型公募基金经理强大的α能力,进一步增厚收益。因此,创金智投的“固收+”,采用积极的方式,使“+”的来源既来自于资产配置收益,又来自于底层基金的α,将“固收+”进行到底!
自2013年10月31日至2019年8月27日,“固收+”年化收益率8.78%,最大回撤不到3%,让波动性对客户体验的影响降到最低,又能获得一个等同于过去非标资产的收益率。各位看官,对这样的净值表现,可还满意?
风险提示:
基金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