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2019未来课程设计国际高峰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教育”

2019-10-21 17:02:31 来源:- 作者:-

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正在重构世界产业生态,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建分享的智能时代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与教育深度融合,并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创新,引领教育系统变革。未来教育需要面向未来的课程,并确保这些课程从设计、实施到评价都具有前瞻和引领性。

 2019年10月18日,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和创客嘉年华组委会主办的“2019未来课程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上海举行。来自海内外和中国两岸三地的课程设计和开发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结合新技术带来的新趋势,共同寻找和探讨全球面向未来的课程。

 荷兰信息技术教师协会主席Ramon Moorlag、荷兰教育协会委员会成员Aad van der Drift、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特任教授阿部和广、上海市“双名工程”导师及基地主持人余安敏、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常务校长杭舟、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中央电教馆创客教育专家管雪沨、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景高、温州中学创客教育负责人谢作如、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黄祥凤、爱哲学习中心创办人兼校长马志娟、中国台湾CAVEDU教育团队创办人曾吉弘、中国澳门镜平中学计算机教师蔡镖等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1571648454558051.png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

 

海外专家:学习新技术是为了解决问题

荷兰信息技术教师协会主席Ramon Moorlag结合荷兰当地的教育发展现状,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工具与教学理念课程中他会帮助学生通过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荷兰教育协会委员会成员Aad van der Drift 是一名荷兰的地理和信息技术老师,在他的演讲中,他向中国的老师们介绍了电子实验室Technasium的建立,以及他的学校乃至荷兰的课程调整

 

1571648471887106.png

荷兰教育协会委员会成员Aad van der Drift

 

青山学院大学特任教授阿部和广结合日本从2020学年起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将编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必修课的相关政策,分享了自己对于孩子如何进行具有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简介和经验。他认为,学会某种编程语言或掌握编程技能不是主要目的,而应当让孩子了解程序的机理和优势、认识到计算机等一系列相关的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础等关系,同时培养自主解决身边问题的意识及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并更加有效地吸收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学者:让孩子爱上学习的课程

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景高结合2016年起全市启动实施的创客教育五个一工程,介绍了三年来温州市初步构建以学生创客活动为中心,校园创客空间建设为基础,教师培育和课程开发为两翼的区域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框架的有关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探索,温州创客教育从零散、草根形态向区域普及发展,在全国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温州中学创客教育负责人谢作如认为,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兴趣,拥有好奇心和创造力要想在人工智能的重围之下脱颖而出,答案一定是做自己最爱做的事情。他表示,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会让社会工作种类变得有限,相反,未来有意思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对此,他的建议是,想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最好多了解各种学科领域,做点“跨界”的研究。

 

1571648542158417.png

温州中学创客教育负责人谢作如

 

上海市“双名工程”导师及基地主持人余安敏提出,希望在设计未来课程时从整个学校的学习空间、环境到课程去考虑,之后再到微观层面的学生的学习。他表示,学习是认识过程,当你认识发生改变,当你对于事物从没有认识到开始认识,并且知道它的概念和规律了,学习发生了。不是学习过程中认识发生改变,而是建构、构成发生改变,学习也是发生了。学习要达到精炼,要进行逻辑思考,要进行加工。

 中国澳门镜平中学计算机教师蔡镖分享了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学生学习的时候积极性不足时候,我会自己做一些游戏把他们拉回来,一些解谜游戏跟他们学习有关,像闯关游戏,解谜之后发现新知识,又跟他们学习有关,我想用这个把他们学习兴趣拉回来。”

 

 

圆桌热议:STEAM教育如何实践?

爱哲学习中心创办人兼校长马志娟分享了自己9月份创办爱哲学校以来的一些心得,以及如何将科学与艺术教育更好地引入到课堂。她介绍,在自己的学校里,科学与艺术这两大类课程是高度交集和融合的,“在爱哲科学和艺术教师合在一起,不仅仅因为我们空间有限,而是因为我们艺术可挺像科学课,我们科学课挺有艺术味道。”

 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常务校长杭舟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和协同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未来课程设计,不是知识转移,是智慧转移。人类现在可以让原来只懂0和1的计算机具备人的智能。人类也应该反过来对照在机器上建立的模型,思考应当怎么样去教育和传播,这就是未来课程设计应当思考的。

 中国台湾CAVEDU教育团队创办人曾吉弘提出,对于小学生,不要让他排斥写代码就好,快乐就好。对于中学生,可以鼓励他通过MIT APP INVENTOR等工具将知识应用到机器人和AI上,通过不断模拟观察最终效果。“今天只是给学生上课,成功率87%95%,对他来讲数字的上下,没有直观的感觉。我们设计无人车前进,机器人看错路牌,看到右转往左边走,这样对学生冲击意义更加大。”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强调,STEAM教育的核心是能否用你所学知识创造和解决问题。她同时表示,如果学生从小到达无学科、无边界课程培养,未必能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我们目前还无法抛弃。

 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创客教育专家管雪沨现场展示了2019上海国际STEAM课程开发者大会的优秀案例,作品涉及STEAM教育覆盖的多个领域,既有海洋科学与地质科学、也有农业科学、天文科学、生物科学等,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令在场教师观众眼前一亮。

 

 

micro:bit全球青少年意征集中国区发布

当日论坛现场,DFRobot(上海智位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携手英国micro:bit基金会正式发起micro:bit全球青少年创意征集中国区活动,呼吁更多人运用编程和人工智能技术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介绍,micro:bit全球青少年创意征集活动是一项面向全球儿童和青少年公益性的活动,旨在结合技术和青少年的创造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DFRobot品牌负责人表示,作为micro:bit基金会在中国最早和最紧密的合作伙伴,DFRobot从2017年开始致力于开发多款micro:bit周边硬件,并不遗余力地在线上和线下创客教育社区中推广并培训更多教师和学生世界领先的数字化学习理念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很高兴micro:bit基金会始终认可我们的工作,并在这次do your:bit全球青少年创意征集活动中继续深度合作,帮助更多国内青少年开阔眼界,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小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