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从无忧宫到留园

2019-12-05 09:43:29 来源:中国资讯网 作者:-

 

本文作者黄琎,工艺美术师,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获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曾在上海波士顿国际设计公司任建筑设计师,现居苏州,创办萨特艺术工作室,在设计及艺术领悟均有所涉猎。

多年以前,借着留学国外的机会,曾经进行过一次难得的旅行,参观了欧洲的许多地方。对欧洲的许多建筑及历史文化也有了新的认知。这其中就包括了位于德国波茨坦的无忧宫。

图片1.png 

无忧宫(Sans Souci Palace)名字来源于法国,可以想见其主人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一定是位“法粉”。这座宫殿也正是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做。不过这名字倒是起得颇有几分中国园林的味道。在建筑布局上,宫殿群分成了无忧宫、新宫及花园等部分。主体建筑基本呈现出当时流行的巴洛克风格。由于主人的个人意愿,其主体建筑无忧宫并不同于传统欧洲宫殿的雄伟壮阔,一层的层高以及长长的立面拉伸,使得宫殿给人一种更加平和,淡然的感觉。宫殿下面的长长的梯形露台从制式上让我联想到了太和殿、祈年殿等中国皇家建筑的基座,不过露台上种植的葡萄藤却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皇家建筑的威严和高高在上,反而多了几分田园的惬意。而宫殿建筑外立面上人形柱的雕塑上也呼应了葡萄藤的主题,雕刻上了葡萄藤蔓。进入宫殿内部,可以发现里面的动线其实很简单,一条单一的动线,贯穿起所有的房间,这也是大部分巴洛克宫殿的布局特点。每个房间从天花板到家具,无不装饰的金碧辉煌,大到顶面壁画小到家具的线脚,豪华程度和建筑外的淡雅行程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建筑,无忧宫内的花园也很值得一看,里面既能看到悠远的自然乡村风光,又能领略规整精密的法式园林风光。腓特烈大帝兼容并包的艺术喜好,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同时鉴赏到多种风格园林风格的场所。这里甚至可以看到一座中国风格的亭子(一说中国楼)。一座类似攒尖顶造型的茶室被装饰的金碧辉煌,绿色的墙面,金色的屋顶和廊柱(据说是镀金的),这就是当时的欧洲人对遥远神秘的东方国度最极致的想象吧。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种“山寨”建筑不免觉得好笑,可转念一想,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城镇建造的所谓欧式建筑,在外国人的严重,恐怕也是这么的不伦不类。

图片16.png

时间转回到现在,作为一个生活在苏州的新苏州人,对于这座城市的名片:私家园林,可以说是不得不去的。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应该算是留园了。一次在游览过程中突然想到了德国的无忧宫,两座东西方不同的园林建筑,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从二者的建造者来说,无忧宫的腓特烈大帝虽贵为一国之君,可这位被称为“军曹皇帝”人是行伍出身,所以他在审美上的追求更为直接。我们在欣赏其中景色的时候只需要通过视觉上的感受即可,在设计修建的过程中,也以平面的布局为主,设计上比较讲究比例与分割,我们欣赏的角度是抽离与整个园林之外的,更为客观的欣赏。在原理中树就是那棵树,喷泉就是那座喷泉。只是其中的雕塑需要我们了解其中描述的故事与场景。总体来说,无忧宫的景观是更为直观的,视觉上的欣赏体验。

图片3.png 

那么留园呢?从建造者来说,无论是最初的建造者徐泰时,还是后来的刘恕、盛康等人,他们代表的是中国的文人贵族阶层。这就要求他们在修建园林的过程中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

图片4.png 

在中国园林中,石头不仅仅是石头,它可能是一座“山”;池塘也不再是一座池塘,它可以是座“湖”。这就要求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看到眼前的东西,而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与积累。从观赏角度来说,需要我们将自己置身其中,更加的主观的审视。在建筑尺度上,无忧宫中,人、建筑、景观即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上的尺度,他们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而在留园中,人、建筑、景观尺度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解读想象的,我们需要将其中的物体根据自己的想象或放大或缩小,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从视觉上来说,无忧宫的景观随着观赏角度的不同带给我们的感受其实并无多大的变化,但是在留园里,随着我们每一步的不同所观赏到的景色带给我们的感受都会有所区别,所谓“移步异景”。在美泉宫中,景的重要性更大,而在留园中,人的重要性更大。所以我感觉,欣赏无忧宫,就像欣赏一幅中世纪的油画一样,所画即是所要表现,它只需要我们体会到画面所描绘的东西,从视觉上引起我们的一些感觉即可。而留园更像是一幅现代艺术作品,表面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冰山一角,而要我们真正理解,则需要加入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进行剖析解读。

图片5.png 

以上只是我对于无忧宫为代表的欧洲古典园林艺术和留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间差别的一些粗浅认识,也许在日后的学习和经历中还会有一些新的理解与解读。

 


责任编辑: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