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焦点访谈:牢记嘱托 脱贫攻坚 张庄脱贫之路

2020-08-11 11:46:02 来源:-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选定兰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考察地点,参观了张庄村。当时,张庄村沿袭焦裕禄精神50年,仍然是一个贫穷的村庄。那么,张庄村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呢?在党员和干部的工作中,如何体现自己的精神呢?

梦中张庄艺术团的村民们正在与排练曲目"念念不忘焦裕禄,并准备在2020年趁着合适的机会去巡演。在习近平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宣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中的文字。


张庄艺术团成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名为张庄村防沙宣传队,当时张庄村沙丘丛生,土地贫瘠,风沙肆虐。焦裕禄在张庄村建立了大规模倒沙、压沙、种泡桐的防沙经验。最后,他将宝贵的生命献给兰考人民。焦裕禄不仅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榜样。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选定兰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考察现场,参观张庄村。


当秘书长来到严春光家的时候,严春光刚刚经历了挫折和打击。六年前,严春光放弃出国工作,回到村子里,因为他的祖母老了,他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他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数万块钱来学习养鸡,结果遇到了禽流感,损失很大。


当时严春光的家庭状况很困难,只有吃得饱才能吃得饱。许多村民的家庭状况与严春光相似,张庄村是一个贫穷的村庄。


在兰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和干部要特别学习和发扬焦裕禄同志对公务员的感情,把人民的感情放在心里,而不是他自己,把他填入的字读成"念嫩焦,让人想起焦裕禄"。


年奴焦·追忆焦裕禄"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著名的艺术家们,比如,在舞台上表演这个词的都是河南歌剧。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在舞台上排练,力求在歌唱和伴奏方面取得最好的效果。"。


总书记离开兰考县后,兰考县委在新时期提出了"兰考问题":"保持焦于渌精神五十年后,为什么兰考的贫困落后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领导群众一起做大变革,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015年,中央提出了战胜贫困的决定。随着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工业项目等方面的改善,张庄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道路变硬,街灯亮起来,贫困家庭的危房成了新的民居。


一项好的政策需要村民们的理解与配合,需要每个人拧成一根绳子才能把工作做好。你想要突破什么?基层干部应该如何带头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可?村干部决定每天早上带头打扫街道一个小时。


群众的参与和了解,也使干部重新审视自己.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张庄村,接二连三地关注着春光石油广场的客人们。


2015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包括严春光在内的60多户贫困家庭在当年各借了5万元,建立了养鸡场和养猪场,脱贫脱贫。如今,严春光的养鸡场有1万只产蛋鸡,每天产下900多斤鸡蛋,净收入超过1000元。2016年,颜春光在该村的帮助下,借了300000元建立春光油坊。现在,颜春光从村里雇了五六个剩下来的女工,他成了老板。


只有当工业繁荣起来,我们才能共同富裕起来。近年来,张庄村通过土地流转,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建立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合作社,发展特色高效的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张庄村1100多名村民的稳定就业,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过去的贫困发展到500000元左右。2017年,张庄村一举脱下了贫困村的帽子。


过去,尤文超的儿子曾在国外工作,腰部受伤,失去了工作能力。他的家庭因病而变成了一个贫穷的家庭。2015年,他的儿子痊愈了,他的家人讨论副业,卖馒头。当时,村干部前来工作,希望老友能带头把住宅楼改造成住宅区。


张庄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在黄河的最后一弯,村干部大胆地决定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老游客发现干部的思想和精力越来越多。出于对村干部的信任,他们把自己的农家改造成住宅。


自2017年以来,这座古老的旅游之家每年能赚到5万或6万美元,这使它成为著名的游客入住之地。


去年冬天,个别村民的水管被冻裂了,为了消除隐患,村干部又忙着回家和家庭。经过调查发现,村里一个非贫困家庭的屋顶漏雨,孩子们在国外工作,家里只有留守老人。对非贫困家庭的房屋改造没有政策支持是合理的。


人不闲,地不能闲,集体棚刚刚空了几个,村干部决定利用棚的空闲期培育甘薯苗。


翟茂生是张庄村老村委会主任,两年前退休,现任张庄艺术团团长。


看到年轻人精力充沛,翟茂生说他很高兴退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关的关键在于人民,关键在于干部队伍的作风。"当时,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除风、除沙、除盐、除涝,依靠"爱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面对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我们还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从张庄的变化可以看出,干部的作风发生了变化,思想得到了解放,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如果措施得当,一定能够根治贫困,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