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管归隐皖南深山,做匠心铜器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
周涵,男,31岁。毕业于湖北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系,国际旱地冰球联合会中级教练,CFD旱地冰球中心高级讲师。曾任CFD旱地冰球中心全国运营总监、上海市旱地冰球协会秘书长等职。组织、教学旱地冰球全国教练员培训班40余期,培训全国旱地冰球教练员近2000名,拥有丰富的课程设计、管理及教学经验。
辞职后赴云南学习手工铜器制作,师从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云南省首席技师、江川炊锅王六代传人杨攀林大师;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西族白沙古镇最后的打铜匠和善均老师;云南省錾刻名匠洪艺轩老师。创立禅铜小屋后,融合云南等地不同工艺技术赋予手工铜器全新的灵魂,擅长百余种不同器型的制作,主攻铜茶器与花器。
访谈对象:周涵
访谈人:境月
第一阶段采访
从事手工之前您是做什么工作?
周涵:之前在上海从事6年体育项目推广工作。
是什么项目?
周涵:叫旱地冰球。是一项源自北欧的新兴体育项目。它安全、便捷、趣味性强、参与成本低,同时还具备极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是非常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一项体育项目。
您在这个项目上发展得怎么样?
周涵:当时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我是国内第一批推广这个项目的主要人物之一,也取得过一定的成就,但这好像并不是我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安静、文艺的工作或生活才是骨子里想要的,而不是为了业绩目标忙碌于觥筹交错之间。
您是否从小就比较有艺术天性吗?
周涵: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天性,只是骨子里可能更喜欢安静一点的生活或者工作方式。也谈不上艺术天性,不过从高中时期开始就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欣赏美的能力,通过不同的人、民族、国家去了解、欣赏属于美的事物。多看视觉独特的纪录片,多读读书,了解有一定社会高度的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或者藏传佛教的大师们对待生死的看法,结识艺术方面的朋友......这样才逐渐形成了自己思维里的审美意识。
那您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可以介绍一下吗?
周涵:艺术其实是哲学和科学综合起来的抽象实体。我认为艺术是对美的追求。它不仅仅是文学、绘画、歌舞,它还可以是很多经过人文情感创作出来的东西。它是一种审美的态度,是一种境界。
小野哲平老师早期作品
第二阶段采访
为什么想成为手工铜器匠人?
周涵:这应该是件很巧然又很有趣的事情。那时候刚刚辞职,一直思索着未来想要做什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一些纪录片,关于藏文化的,手工的,摄影的等等。总想把爱好能够跟工作结合起来,就像之前做过的户外领队和旱地冰球一样,都是爱好与工作没有分开。不过真正想从事的还是手工方面的事情,那段时间也了解木工、陶瓷、紫砂等等很多手艺。后来无意间看到《手工云南》这部片子,见到丽江白沙古镇最后的打铜匠——和善均师傅。瞬间就被铜器的厚重所吸引,真正下定决心要去做这件事情可能更重要的是和善均师傅所展现出来的气质把我吸引住。在此第三天我就飞到云南去拜访和师傅了,尽管没有跟他取得任何的联系。
和善均师傅
除了厚重、有质感,使用铜器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周涵:铜器的作用是很多的,只是上世纪某些政治原因导致的民间金属器皿大量减少,进而被改革开放的铝制品和塑料制品所代替。所以我们这代人很少有使用过铜器,也就导致了它好像有点陌生。但是像云南、新疆、西藏、尼泊尔、泰国以及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国家仍然在推崇使用铜器。除了铜器的导热性好以外,使用铜壶铜锅的时候铜离子的释放可以杀菌、软化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消化、延缓衰老、预防高血压等功效。
讲讲您拜师学艺的事情吧!
周涵:到达丽江的当天在古城落下脚就马上去白沙古镇找和善均老师了。寻着石板路两旁的店铺,挨家挨户的寻找和师傅的店铺,当时的心情很忐忑,惴惴不安,害怕网上查的信息不准确,又担心和老师可能不会在家。幸运的是走到村口牌坊处看到一处铜铺,扁上写着“积善铜艺”,大概就是和师傅的店铺了。询问得知和师傅不在店铺,但在家中,没有外出。顺着指引终于找到和师傅的家,并与和师傅见面。虽然交谈了整整两天,但和师傅并没有立即决定收我为徒,一来是纳西族手艺向来不传外族人(和师傅讲其实这也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二来是当年丽江政府正委托和师傅帮助复原纳西族传统的铜器造型,没有精力带徒弟。介于此和师傅推荐我去玉溪江川拜师。在古城五一街师傅侄子和海之的铜器店铺体验了三天以后,便前往玉溪市江川县前卫镇寻师,据说这里仍有很多坚持手工制铜的师傅。几番周折后,找到我的第一位师傅——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杨攀林老师,正式开始了学艺的路程。经过大半年做铜器炊具的学艺和磨练后,又去大理拜师,学习手工铜壶制作工艺及錾刻工艺。
在大理学艺
看到有这么多复杂的打铜工具,您是怎样认识并熟练掌握运用的呢?
周涵:说到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原来一直做旱地冰球培训教练员的经验,所以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会罗列出来需要了解的内容,比如锤子的种类,不同锤子的功能,铁砧的种类与功能,做壶底、壶肚、壶口等不同部位需要用到的工具,不同位置的敲打方法等等。把这些问题罗列出来,建一个思维导图。然后再专门请教师傅,晚上下班后就会一一整理并记上笔记。每天使用后会对应着当时的思维导图去总结自己的感悟。这样不到一个月基本就熟悉了上百种工具的使用和技巧了。
部分打铜工具
在大理主要是学些什么?
周涵:在大理其实是跟银器师傅学习,因为有做炊具的经历,所以上手起来比较快。很快掌握了各种器型的制作工艺,并且在到大理的一周内做出了第一把一体铜壶。因为师傅的开放,介绍了当地很多有名气的师傅认识。更多的时间是我自己积累了半年多的器型设计理念在这里得到实践和证实,而且随时可以跟很多不同的师傅请教,甚至会受邀去其他师傅的工作室操作,并得到他们的一一指导。
大理时期的咖啡杯
您喜欢这种感觉吗?
周涵:如果说做炊具的阶段是打基础,那么在大理的时间则是不断实现自己创作想法的过程,师傅不会要求为店里做多少工,而是尽自己所想去一一实现,遇到困难的时候师傅会及时指教。当然能获得这样特殊的对待也是源于杨攀林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打下的基本功。而且在大理结实了很多年龄相仿经历相仿的外地学艺人,也拜访过很多性情、作品、理念不尽相同的年长师傅,并得到他们的指点。所以当然是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学徒的阶段除了批评,有受到师傅的表扬吗?
周涵:我的几位师傅都比较严厉,一般很少会直接表扬。但当我师傅把我的作品刻上他的印章的时候,我想他肯定是满意的。后来我每次做一批产品就有其他店家提前来预定,等我一做完基本就被他们拿走了,因为我做得慢,可能细节处理和花纹的整齐度要稍微精致一些。虽然不是源自师傅的表扬,但也是很开心的事情。不过我出师以后做的一款小花瓶倒是得到几位师傅很直接的表扬。
您在从事手工铜器以后面临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周涵:这个困难可能是大多数艺人遇到的困难吧,我认为就是当你出师以后,面临的所有没有师傅的日子。要学会店铺经营,要制作各种没做过的造型,要学会自己配置、调试工具,要积累出自己的销售术语,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材料或货源渠道,要积累自己的客户群体等等。
有没有其他印象深刻的事情?
周涵: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攀林老师对我的一次批评吧,原本一口锅的线条自我感觉已经做得很好了,差点没去跟师傅嘚瑟一番,不料师傅看到后很不满意,用很严肃的眼神盯着我问:“我想问一下你这个做出来想卖给谁?谁会要?卖多少钱?”我知道师傅是很不满意的。经过师傅的修改后果然呈现出来的要比我做的美观无数倍。慢慢我才知道,其实每一款作品都可以做得更好,每一款作品都要更用心。正是如此才渐渐培养出自己在作品上追求极致的习惯。
最满意的一些作品
什么时候开始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
周涵:应该是自己独立创作以后,到坡山以后开始了铜花器和茶器的创作后。
早期花器作品
早期茶器作品
第三阶段采访
最后为什么选择了坡山?
周涵:我虽然喜欢运动,但骨子里还是更喜欢安静的环境,不喜欢太热闹的地方,坡山虽然是景区,但没有商业化,处在山间,多与云雾相伴,我觉得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创作和磨练自己的技艺。认识坡山也是缘于多年前的一次骑行经历,相比其他地方,好像坡山更容易让我亲近。可能就是缘分吧!
在坡山的这一年多有没有遇到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人呢?
周涵:有的,两类,一类是最不懂的,一类是最懂的。
懂什么?
周涵:懂你的放弃、选择、坚持等等,印象更深刻的是还能懂你的作品。
聊聊现在的生活吧!
周涵:去年禅铜小屋店铺三迁,加之现在的店铺装修大半年时间,确实花掉不少的精力,基本在忙碌中度过。现在各方面趋于稳定,除了要创作以外,其他的时间用来积累线上渠道和宣传,也有时间烧烧饭,看看书,状态不好的时候去山里走走。
禅铜小屋
每天都敲打吗?
周涵:不一定,一般是做几天手工,再花一整天整理思路,和线上宣传。做手工是要看状态的,状态好的时候可能做到凌晨也不会累,但如果状态不好的话就很难说了,尤其是同一款连做5个以上的时候,这样我会暂时放弃敲打,换做其他的工作,比如收拾收拾店铺,布置布置客房,写写文章等等,或者出去走走,短暂放空一下。
所以同一款作品您不会超过5个同时做?
周涵:一般情况下是这样,因为5个以上重复操作,容易疲乏,注意力也可能会不集中。所以渐渐养成自己的习惯,就是同一款作品不会超过5个同时操作。可能每个手艺人的习惯不一样,但对于我确实是这样,或许是自己的内心还不够静吧。
制作中
您还化铜吗?
周涵:现在一般不化铜了,基本是用纯度最高的铜片。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还有别的好处。比如说铜片的厚度比化铜敲扁的铜片厚度更均匀,纯度也会更高。因为厚度均匀,用铜片制作出来的作品更经久耐用。足够的纯度也更能保证铜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作用。
那您是用什么铜操作?
周涵:我用的是紫铜,也就是纯铜。黄铜只用来镶嵌或焊接,暂时还没有用黄铜做器皿。
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周涵:铜主要分为两种,纯铜和合金铜。纯铜就是大家常说的紫铜或者红铜,纯铜最软,延展性好,适合用在锻打工艺。合金铜又分黄铜(铜锌合金)、白铜(铜镍合金)、青铜(铜锡合金)等。
一般一把普通的茶壶需要多少天能完成?
周涵:正常的话一把普通的茶壶纯手工制作完成需要3到5天,但如果造型复杂或一体壶(壶嘴和壶身一体结构),或者是加上錾刻、金银错等工艺的话时间就需要更久。有的时候还避免不了失败,那样的话时间就更久了。
那是否有更简单快捷的办法完成制作呢?
周涵:纯手工制作就没办法压缩时间,因为从一片铜皮到壶体完成就需要近20次反复退火和锻打的过程,一把壶完成至少要敲两万五千锤。壶体完成后还要敲打一遍壶体表面的花纹。然后再做壶嘴、壶盖、把手等。这些工作是没办法简化的。
但现在市面上也有更多机器参与或完全由机器制作的壶,一般先用机器旋压出壶体,然后再敲打表面的花纹相当于省掉了纯手工制作时前期近20次的反复退火与敲打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省掉了25000锤敲打。这样看起来也是手工壶,但普通顾客是没办法分辨。正因为简化了流程,省掉工时,所以价钱比纯手工制作的就要便宜很多。
也有人建议可以跟工厂联系购买旋压成型的壶体回来敲打表面锤纹,反正顾客也看不出来。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我并不想这样。一来自己的造型设计是有要求的,如果开模,就涉及到一定会批量,否则没办法均摊模具费的成本,但我不想批量,我所做的产品哪怕是同款都会在某些方面略微改动,当然哪怕刻意要做成一模一样对手工来说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二来既然选择做手工,就并没有考虑过商业化的问题,更多的是本着匠心做出自己满意,客户能够理解的作品,因此更愿意全手工完成。
纯手工制作的作品是有心气和灵魂的,能够体现出匠人的想法、认知和审美。如果能收到一件熟悉的匠人纯手工制作的物件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我收书画也是更愿意收我熟知的朋友的作品,哪怕他没有名气,只是个爱好者,但因为我们的情感关系,我讲得出故事,我更愿意去珍藏。当然,这些也仅限于我个人的认知。
责任编辑: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