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盛典:中传上戏教授联袂出演,导赏熊苑杯有声小说演播大赛十强选手!
由熊苑教育主办的2020第一届熊苑杯有声小说演播大赛十强作品专家导赏节目,已于12月1日在bilibili上线。
“熊苑杯”十强作品专家导赏节目,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学院主持艺术系主任、教授宋怀强老师、熊苑教育(大夜听书)创始人朱祐一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明军老师,在节目中分享自己从业及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经验,畅谈有声演播行业未来发展,并逐一分析、点评“熊苑杯”10强即熊苑风云榜上榜选手的作品。
在节目的开篇,宋怀强老师、朱祐一老师、王明军老师三位熊苑守护人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众声平等,声暖人心”的理解。
声音是伴随性的,它可以有很多想象,它独特的魅力会对我们的感官刺激更强。朱祐一老师介绍到,“众声平等,声暖人心”的重点在“暖”字。王明军老师认为,声音在使人产生想象过程中产生自我审美和认可。宋怀强老师补充到,想象会触发所有的感官联动,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暖了别人,也暖了自己。
在谈及“平等”时,王明军老师、宋怀强老师都给与了“熊苑杯”高度评价。 “熊苑杯”给有声演播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同时也在考验大家的业务能力——模板是否丰富、寻找文本特点是否够快。竞技本身是一种情趣,它反映的是你的本能,竞技就要拿出下意识才精彩。
针对很多选手反馈的“准备时间太短”的问题,朱祐一老师解释道,这也是“平等”的体现。作为有声读物的主播,当你进入有声市场,它需要你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快速理解文本。主播们也就不可避免要接受一个审核:面对新文本的时候,你接受它的效率有多高,你驾驭它的时间有多长。
所以,演播者在进行创作前,要多想多思量,还要把耳朵打开,多听多琢磨。
在“熊苑杯”十强作品点评部分,十强选手的作品分为言情、悬疑、玄幻、都市四大类型,以两两一组的形式进行了展播。
老师们首先点评的是由桐尧、大琼带来的言情类作品。他们的音色、音质条件很好,基本语感也很成熟。但是,宋怀强老师和王明军老师都提出:如果演播者能更加关注作品和人物的内核,更关注语义、变化,他们的作品还能更增色。
在有关“我”的问题上,王明军老师提出,很多人把更多的关注放在 “我”要特别认真的演播上,但演播的目的是让别人听,要放回听众接受的链条上。场景部分要通过语气来转换,我们身在局中,但我们不参与;我告诉你,但我不抢戏。
宋怀强老师也认为,很多人在演播中不肯放弃自我,但演播时自我意识不能太强,否则就走不进角色的形象里,走不进故事的情节里,也走不进听众的心灵里。
然后展播的是由言六年、宋云野(男声组)和树树、小单(女声组)带来的悬疑作品。
王明军老师在点评作品时强调:悬疑作品中能让人产生期待感的,不仅仅是靠语气,还有作品表现本身的张力。悬疑作品的特点是场景、人物语言特别碎,这就需要演播者进行再加工,调整顺序,让演播符合听觉规律。
宋怀强老师则点出了“规定情境”这个环节,悬疑是通过想象来产生的,而不是强行灌输的。所谓“先声夺人”,不是靠后期音效,而是源于你对象声词怎么理解、怎么营造情境。悬疑作品的演播要有音乐性,强弱、重音、节奏,放大细节、对比映衬才能形成对听众心灵的敲击。
在点评由挽笙、演播调儿带来的玄幻作品时,三位老师主要讨论了“声音塑造”的问题。如果角色的表现有太重的脸谱化痕迹,是有局限性的。在角色塑造方面,要抓住人物的“核”并展现出来,观众会自己想象脑补的。另外,演播需要建立大局观,需要对文本进行调整和二度创作。
角色情感这个绕不过去的命题,在点评由圣杰、雨天路滑带来的都市类作品时,三位老师也进行了讨论。
老师们认为,演人物要演性格,性格才决定角色。这一类人是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经历过什么都需要了解琢磨,案头工作要比较细致、研究更深。而这点落实到语言特征中,就是具体的语气特征、语言习惯。
在节目的最后,朱祐一老师总结说:艺术在成为艺术之前,首先得先是技术,需要反复练习,让自己得思维、想法、见解和认知,从自己的感知里慢慢的拔格,提升整体的审美、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再变成艺术,最后形成个人风格。
希望演播者们在今后的演播中带上更会发现的眼睛、更灵敏的耳朵、更美好的笑容、更宽的心态。
我们一直在路上,充满激情和勇气。
祝愿熊苑杯能给所有热爱声音的人一个更大、更好、更包容、更公平的声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