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苦钻研,巧夺天工技艺绝——访中国著名陶艺家曹丽敏
(文/董浩)“精益求精苦钻研,巧夺天工技艺绝”,在2020传承杯陶艺作品展上,曹丽敏的原创作品《复古高足盏(四件套)》荣获优秀作品金奖,主办方领导人在宣读颁奖词时如是评价曹丽敏的扎实的制陶技艺以及突出的创造力。《复古高足盏(四件套)》选用优质的原矿紫泥,经曹丽敏全手工成型,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线条挺括,神丰韵足,装饰精美,既有传统高足盏的阳刚之美,又有传统文化装饰的韵格和风范,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曹丽敏是中国陶艺大家,她自幼喜爱造型艺术,对中西方文化及艺术发展有过系统学习。多年来,曹丽敏努力推动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陶艺创作,糅合中西方文化,不断创新,在现代陶艺创作方面卓有建树,其创作的众多陶艺作品被多家艺术馆展览、收藏,也成为众多陶艺爱好者临摹的对象。除了不间断的创作,曹丽敏还致力于推动中国陶艺文化的国际交流,她曾多次组织策划多个产瓷区的国际陶艺展览,还多次应邀在国际陶艺文化交流大会上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师、陶艺爱好者发表主题演讲,扩大了中国当代艺术和陶文化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曹丽敏也在国际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眼见,通过探索研究陶艺文化及制陶技艺,为制陶业开辟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与方式。
多年的理论积累与实践历练造就了曹慧敏巧夺天工的制陶技艺。在塑形上,她擅长运用传统手工制陶手法,通过捏、揉、接、拉、刻、搓等手法使陶土成型,再通过原创的叠加法、盘筑法、纹胎法等增加作品的艺术感,以型、色表达自身的意念的同时,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在装饰上,她的作品表现出大胆脱俗、创意精湛的特点,手工描绘的画稿细腻精美,色彩过度合理,气韵生动,形意自然;在雕刻艺术上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线条流畅,刀法娴熟,注意工艺美术绘画与刻瓷技术相结合,熟练掌握了钻刻、凿刻等手工刻瓷技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彩绘上,她的作品形意结合,工致秀丽,细密清妙,意境宁静高远。
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中陈列着曹丽敏创作的紫砂笔筒《梅花稚趣》。该笔筒以古代花圃围墙为创作题材,摒弃了传统笔筒圆形的桶身造型,以非方非圆的残缺型为主体,镶嵌以立体梅花树,树枝穿过墙洞绽放于墙外,梅花树下几个稚童席地而坐,执棋凝思,桶身上方有群鸟掠过,下方围墙砖缝依稀可见,整体构成一幅动人画卷。《梅花稚趣》集雕刻、贴花、陶刻等多种技艺于一体,即在造型上表现了围墙的残缺美,又在画面装饰上突出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曹丽敏还十分擅长对人物的刻画。在她创作的古代仕女作品中,多采用粗陶而制。众所周知,粗陶较为粗糙、釉色暗沉,比较质朴,用粗陶来表现仕女的秀美十分难。技高不怕“巷子深”,曹丽敏认为,在制陶过程中,除了泥料的选择,人物神态、五官刻画,服饰雕琢等都非常重要,她创作的粗陶侍女,肩、腰等位置均细细琢磨,脖子扭动微妙的线条、手臂起伏的曲线也都精致塑造,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典雅美。又如她塑造的清朝侍女《沐春》,表现的是三个清朝侍女踏春的情景,通过对型和神的细致刻画,将侍女身上的书卷气和雅致体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整体素雅韵致,在世博展览中,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我对艺术的追求是在一次次地尝试和一次次地打碎重来中进行的。”曹丽敏的陶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她的操作室,我们不难发现堆在墙角残次的陶艺作品,有的是烧制坏的,有的是碎片。曹丽敏笑称自己是陶艺界的“强迫症患者”,如果做出的作品效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一定会推到重来,无论它耗时多久。“艺术品不容许有瑕疵”,这是曹丽敏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对陶艺纯净之爱的真实写照。在她看来,陶艺家就是日复一日的研习,在不断精进中创作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作品,而墙角的那些残次品和碎片,就是不断鞭策曹丽敏前行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