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力专家俞思丰:为构建全球新能源电力事业伟大宏图而努力
(文/刘超逸)作为现代文明须臾不可离的基础设施,电力系统承担了电能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的任务,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电力需求激增,这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总发电量、总输配电线路里程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电力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关键之匙。由于电力事关国计民生的命脉,为了加速推进新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普及,进一步利用新能源电网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世界各国很多高校、机构都设置了新能源电力的相关学科或组织,对新能源电力工程进行教学和前沿研究工作。
作为新能源电力领域杰出的科研专家,俞思丰对自己的科研目标都有着清晰的认知与规划。多年来,他用满腔的求知热情,跨越了科研旅程的懵懂与未知,砥砺前行中,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状态感知、风险抵抗与鲁棒优化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一步步蜕变为一名行业闻名的领军型科研专家。如今全球都在快速推进新能源电力技术革新的现状下,他更加意识到了新能源发电技术对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他用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全球新能源电力领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而献力的愿望也变得愈加强烈起来。
在谈话中记者了解到,毕业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俞思丰,之所以能成长为新能源电力领域的权威科技专家,是因为他曾长期从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管理工作,对于各种新能源电力项目规划、可行性分析、项目实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工作履历也让俞思丰对新能源电力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最终选择投身到科技研发事业中。如果说丰富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为俞思丰开展技术研究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实践基础,那么后来对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算法的深入钻研,则为俞思丰的科研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他人眼中十分枯燥的科研生活,俞思丰却习惯并享受其中,在俞思丰看来,那种百分之百的科研投入感,让他更能感受到科研所带给自己的激情与动力。自埋头实验室以来,历经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自2017年开始,俞思丰终于迎来了技术成果的“井喷”期,包括面向新能源工程项目开发决策的混合型专家系统V1.0、基于物联网的发电设备智能控制系统V1.0在内的每一个技术成果的推出都震惊了行业和社会,并且通过实际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接踵而至的掌声和国际荣誉,俞思丰也成为了全球新能源电力领域的权威级专家。
俞思丰的技术成果都具有原创性贡献大、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以俞思丰于2018年自主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发电设备智能控制系统V1.0为例,该系统以物联网、智能算法等技术为基础,可以对大型电力系统的各类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计算,从而实现对大型发电设备进行智能化监控、管理与优化,进而提高其发电效率、降低故障发生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俞思丰在该系统中创造性地采用了经过他改进的蚁群算法,使得该系统可以在大型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预估各部分电力数据的变化趋势,然后根据运行环境变化,对整个发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调节,帮助整个发电系统实施最为经济、高效、合理的发电策略。正是由于该系统在发电设备控制方面具有同类技术难以媲美的稳定性和智能化程度,因此被很多业界专家称为“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神经中枢”。
目前该系统已经应用到了南方电网、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多家大型电力企业,均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以内蒙古电力集团电力分公司D厂为例,该公司作为风力发电场,周边环境千变万化,有时候烈日当空、有时电闪雷鸣、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沙尘漫天,因此其发电效率一直难以保障,故障率也居高不下。在引入基于物联网的发电设备智能控制系统V1.0后,该公司上百台风机实现了包括空气密度自适应、噪声控制、光影扰动抑制、舱内热交换流场控制、电网振荡抑制等一系列极为先进的智能化功能。这些功能帮助整个风电机组“苦修内功”,练就了一身“铜墙铁壁的真功夫”,可以应对种种复杂的环境。特别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还会有组织地进行智能化“团队”协作,包括自动完成一次调频调压、修正机组特性阻抗、智能轮换等,从而提高发电及传输效率,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内蒙古电力集团电力分公司D厂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已经完成40万千瓦风电全部消纳,实现零弃风,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达到3491小时,东北地区排名第一;局域电网风电渗透率最大达到38.25%,已超过此前世界上排名第一的丹麦电网。正是在俞思丰和他的先进技术的加持下,该厂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并获得全国“5A级风电场”荣誉,成为了内蒙古电力集团向综合清洁能源企业转型征程上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一路走来,俞思丰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科研心得感悟。在他看来,不管像他这样已经成为行业翘楚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即将要走向新能源电力科研领域的青年学子,意志坚定,真心想要从事科学研究才是最重要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只要有这样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勇气,就一定能抵达到科学的彼岸”。俞思丰如是说。
凡是走过,必留痕迹。科研路途中所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都形成了俞思丰科研人生的宝贵经验,科研中所创新出一个个前沿成果都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财富。四十不惑,作为一名科研人,俞思丰正值壮年,显然他的身上还有无限的科研能量亟待挖掘。今后,在新能源电力的理论基础以及应用研究中,他还将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为构建全球新能源电力事业的伟大宏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