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非遗原生态系列展(浙江篇) 烟雨江南·指尖为舞
2021年10月28日,由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主办的“烟雨江南 指尖为舞”非遗原生态系列展正式开展。本次非遗展主要以浙江一带的编织类、雕刻类展品为主。嵊州竹编、诸暨棕编、温溪核雕等非遗项目共百余件展品,于上海大世界非遗原生态厅供游客展览,进一步展示浙江地区非遗瑰宝的魅力和风采。
本次展览展期为2021年10月28日——12月28日,在展期内的节假日,由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携手上海皓古文化艺术馆,邀请到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游客们带来免费的非遗传习活动,详情请关注上海皓古文化艺术馆官方公众号的活动预告。
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嵊州竹编以造型精、编织细、气韵灵而著称,使用得天独厚下生长的竹子编织,使其艺术魅力更耐人追寻。竹编的魅力不只在于其手法繁杂,它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与大自然的景观比起来,竹编虽然不能算是鬼斧神工,但是它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遍览竹编作品,一丝一竹,皆是精工细作,每一根竹条,都经历过细心处理,劈、削、剥、磨。闭上眼,仿佛自己是一根竹条,历经千辛万苦,和同类们团结在一起,只为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也仿佛为能成为嵊州竹编的竹条而自豪。
浙江省嵊州市竹编非遗传承人斯浙鹏
斯浙鹏,浙江嵊州人,19岁开始涉足竹编,后创办嵊州市攀登工艺竹编厂。从事各种竹编制品编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熟练地掌握了40余种竹编技法,篮、罐、盘、花瓶、动物及屏风类作品都能创作。
诸暨棕编
诸暨的棕编集美术、编织、工艺于一体,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浓厚,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价值。
诸暨棕编主要有“棕叶编”与“棕皮编”两大类。“棕叶编”,以棕榈树叶编织如蒲兜箩、小畚斗、青壳蛋以及虼蜢、蜻蜓、小青蛇等儿童玩具,逗人喜爱;“棕皮编”以棕皮及以棕皮抽制成的棕丝(棕毛)编成蓑衣、扫帚、拖鞋等生产、生活用具,其中蓑衣是旧时农民雨雪天干农物不可或缺的雨具。
纤毫毕现的棕编作品,可以完美地展现动物皮毛的真实感。脱胎于棕毛作品的动物们,都是栩栩如生的大自然精灵。
浙江省省级非遗项目同山棕编传承人寿新灿
寿新灿是诸暨数一数二的棕编艺术大师,潜心棕编已经半个多世纪。他从16岁起开始拜师学艺,多年来,哪怕在环境最困顿的时候,也一直没有放弃。曾经,棕编只是寿新灿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棕编工艺,登顶棕编艺术的顶级殿堂一直是他心中的梦想。在帮女儿做棕编劳技作品获奖后,他深受启发,决心对传统棕编进行创新。
浙江省丽水市非遗项目温溪核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邹丽青
邹丽青,字秋人,号核痴,百核斋创作室主人,浙江青田温溪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丽水市民间文艺协会会员,非遗传承人。自幼喜欢绘画,从事核雕艺术十多年,被誉为“核雕高镂空艺术创始人”,核雕镶嵌艺术曾获中国电视吉尼斯之最,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奖”。
2010后,邹丽青开始逐渐将精力转到了竹雕,核雕太微小,题材受限制,而且很容易破损,邹丽青将精力转向了同样成本低廉,却是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竹雕。2014年将竹子折弯技术与雕刻完美结合,开拓了竹雕的创新之路,2016年,他又将竹子的折弯、压平技术进一步开发,将竹子做成一个个精美的日常用品,如果盘、杯垫等。邹丽青的作品生动而有趣,因为他的题材基本来自他的生活以及当地的民间传说,田园、瓯江、山野等等都是他的创作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