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DR在复杂体位摄片中的精准高效优势
X线平片检查是目前胸部、脊柱关节等部位摄影主要采取的检查方式,X线检查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依从度好、高像素等特点,在临床检查中依然具有CT、MR等检查设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X线摄影检查中,约有30%左右的X线检查无法在常规体位摄影下完成,导致常规X线平片影像质量控制同质化水平较低。而随着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发展,动态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很好的解决了X线检查中复杂体位摆位摄影的问题。
除此之外,常规静态数字化X线检查是基于二维解剖平面成像,但是在对于重叠病灶、微小模糊病灶、隐匿性病灶、粘连等问题时无法进行精准诊断,而动态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通过多角度动态实时影像多角度观察,能极大的提升X线影像质量控制效果,同时对于诸多部位的摄片诊断能提供运动功能的视角和评估参考,能进一步提升筛查与诊断的精准性。尤其是在胸部、骨关节与腹部成像检查中相较于常规静态DR的检查,动态DR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临床应用优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动态DR在复杂体位成像检查中相较于常规静态DR的检查,具有哪些临床优势。
以肩胛骨侧位为例,肩胛骨侧位无论是在形态结构还是体位上都是比较特殊的,在常规X线摄影下,肩胛骨在X线正侧位投影上与胸部肋骨、胸部组织结构、脊椎相重叠,肩胛骨结构显示不清楚。其次在临床上检查肩胛骨的病变不单单只是正侧位的拍摄,常常还需要加一些其他位置,例如斜位,Y型轴位等等。且在拍摄过程中每次只能拍摄一个部位,多个位置拍摄,不仅曝光次数多而且操作复杂,耗时长,图像清晰度以及分辨率低,得不到符合诊断标准的图像,能全景显示肩胛骨形态结构,极易出现观察不全面造成的病变遗漏或误诊,不利于肩胛骨病变和骨质损伤的观察和诊断。
而动态DR采用最新的动态探测器技术来实现数字化摄影、数字化透视、数字化胃肠造影等多种功能,在成像质量、成像速度、成像稳定性、成像尺寸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900多万高清像素点片,17×17英寸方形成像面积,成像视野大,可以实现17×17英寸方形动态影像的输出。一个幅面就能够涵盖整个胸廓,并且影像清晰,可以大幅减少观察时间,减少病人接受的辐射量。
在肩胛骨检查时,应用动态DR高清透视功能,选择视频保存功能,胸部立位透视下患者双手上举,上身缓慢转体,由前后位缓慢转至侧位,全程采集并保存转体动态图像,动态、完整、全面地观察双侧肩胛骨各部位在各个不同体位下的形态、骨纹理结构、骨密度、骨皮质连续性等图像,以及肩关节X线解剖结构。可全景清晰地反映肩胛骨的异常骨质变化和骨质损伤,以及肩关节的异常变化,避免了繁琐的多体位投照。在缓慢转体过程中可以看到肩胛骨逐步避开胸部肋骨以及肺组织等胸部组织结构的重叠影像,从而使肩胛骨得以清楚的全景显示,便于观察肩胛骨骨质病变和骨质损伤,以及肩关节解剖关系的改变。
动态DR缓慢转体透视检查中肩胛骨在不同旋转角度时的视频抽帧图像
以颈椎张口位为例,使用静态功能进行颈椎张口位的摄片时,由于是盲拍,经常会出现上和中切牙与寰椎重叠(原因为头仰角度小或中心线偏上)或枕骨底部与寰椎重叠(原因为头部过仰或中心线偏下)的现象,产生较多的废片。使用动态成像功能在摄片中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通过低剂量动态成像功能,让病人调整好最佳的摄片角度后进行快速高清点片,一次即可拍摄成功,从而大幅降低了医生摆位要求、并减少重复曝光现象。
以下两张是常规DR与动态DR拍出来的对比图像,两张图片都是第一次拍摄,没有进行二次拍摄的情况下,可以看出两张图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在常规拍摄的图像并没有显示出张口位所需要的信息,而动态拍摄的图像轻而易举的就清晰显示出所需信息。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操作者都提升了一定的效率,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另一方面,临床上对于这种复杂体位有十几种,比如:跟骨轴位、髌骨轴位、锁骨后前位、骶椎前后位、腰椎前后斜位、颈椎后前斜位、颈椎前后位等,这些对球管中心线和受检部位形成角度有要求的体位,在摆位过程中,动态DR的灵活机械设计、数字显示角度值和动态透视影像观察功能等特性可以使这些体位的摆位更加精准、让医生工作效率更高!
跟骨轴位动态X线摄片
综上所述,动态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相较于常规X线平片摄影,较好的弥补了常规二维平片X线检查中的遮挡、重叠以及微小病灶识别问题,对于复杂体位的摆位摄影通过快速透视定位拍摄,比常规X线点片检查更高效。动态技术相较于二维平片X线检查具有高效、精准两大应用优势。不仅如此,动态数字化X线技术作为一种融合了2D+3D技术的平台,还支持2D+3D一站式检查,将加速带领X线检查全面迈入三维时代,实现在CT之外的常规X线机上快速完成三维低剂量扫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