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正文

微雕大师向家华-独步微观艺术世界

2021-12-01 16:51:00 来源:- 作者:-

神雕宝扇

图片1.png

一九八五年盛夏时节,澳门一位,华人富翁何先购买了把洪湖羽扇而耗资巨万,一时间风传港澳南洋群岛诸国新闻界竞相刊登了这一消息。《澳门报》则率先将这把桃红色羽毛扇的照片披诸报端。传到内地的消息说,这把扇子以两万多美元成交;又有人说,那位何先生出价达百万港币。

原来这不是一把普通的羽毛扇,而是一件奇妙的宝扇。

这把羽毛扇的骨架上,一溜儿镶嵌着二十来颗米粒大小的象牙微雕。每粒象牙上,分别镌刻着《红楼梦》“金陵二钗”中的一名仕女的全身像及其相应的判词传句。显微镜下,这群命运迥异的女性,一个个被刻画得神形兼备,各具风采。那些判词传句,似一块块书法碑帖,隽永高雅。那位华人富翁喜得宝扇,将它视为珍品。他怀着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将这把宝扇当作神品供奉起来。

这把宝扇于1984年仲夏诞生在长江中游沙市的一间深巷陋室里,它的主人向家华精心设计创作了这件艺术瑰宝。几个月以后,湖北省外贸部门在澳门的一次展览会上推出了向家华的部分微雕作品,立即引起轰动。何先生慧眼识宝,一眼看中了这把“红楼羽毛 扇”,并且不惜巨资收藏下来。

图片2.png

坎坷艺途

向家华是湖北沙市人,在他酷爱文墨的父亲的熏陶下,童年时代就迷上了书法、绘画和篆刻。驰誉江汉的书法家张濂希十分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常常将他拢入怀中,披阅习作,对他点拨教化。十五岁起, 他父亲向仲生便将自己秘而不宣的微刻技艺,对他进行方传身授。十七岁时,他就能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二微刻唐诗-首。他本可以成为父亲微刻绝技的传人,但是几年后,便弃笔从戎,在南京军区空军某部当了一名地勤战士。近六年的军队生活,虽然中止了他对微雕技艺的钻研,但使他获得了良好的体魄,刻苦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气质。复员后,他学过中医,开过卡车,游历过名山大川,增长了见识。但由当时的社 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特殊技艺和天赋没得到施展的机会。他只能把有限的业余时间全泡在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的勤钻苦研上,因而在某些人眼里,他成 “不务正业”的典型。一九八二年初,省工艺美术秘协会给他发来开会的请帖,因得不到假期而未能赴会;要他创作一批展品,他得不到充裕的时间。更深夜静原是微雕创作的黄金时刻,而他的精力在白天的劳动中早已耗尽!怎么办?难道将高尚的艺术追求付之东流吗?他不甘沉沦,却无良策。,怀才不遇的现实使他心痛如绞.屈雄才之渴求使他忧心如焚。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给祖国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他的艺术青春迸发出了不可遏抑的活力。同年九月,党的十二大隆重召开,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注进了新的活力. 使之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巨流。向家华满怀深情地学习了邓小平同志的报告,仔细阅读了刚刚通过的新党竟,反复琢磨,仔细回味,突然眼前大放光明!他毅然采取一个冒险的行动。这个行动的后果意味将丢掉“铁饭碗”,意味着断绝家大小许以糊1微薄工资收入他不顾一切地躲进那四平方米的陋.去从事他那神奇的艺术创造。室内阴湿闷热,蚊叮咬. 经历了四十个难忘的日夜夜他终在不足一寸长的象牙筷上,雕刻16000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全文。向家华渴望着有那么一天,把自己这心血的 结晶,奉献给伟大的党。

图片3.png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宽容和相互理解是多么重要和值得珍惜啊!一个矢志进取的若不被理解他的成就愈大,就愈带有悲剧的色彩。一部华夏文明史记载了多少这种冷酷的先例,现实何尝不是这样?如果已经有过一百,那么,向家华就是第一百零个了

就在向家华取得艺术创造的决定性的成就时,他被自己的工作单位宣布除名了。原因是旷工一个月。 向家华默默承受了这玷污声名、记入档案的后果,并没有怨天尤人。虽然他失去了一家大小赖以糊口的工资收入,并不是件小事,但是,他认为,“铁饭碗”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铁饭碗”虽然保障了人民的生老病死,但不也喂养着大量无所事事的庸才么?

这种富创见性的认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决心破斧沉舟,背水一战,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从逆境中奋起,在微观艺术世界里孜孜不倦地刻苦 求索,就这样,他在难以描述的困苦中继续埋头创作。暑去寒来,花落花开,他用辛勤劳动和神奇的特技,终于制作成近百件微雕新作,换来了平生前所未有的创作大丰收。接着,他如同春秋时期楚人卞和那样,捧着荆山璞玉那样的珍宝,频频叩击着向祖国奉献赤子之心的大门……

衰草新绿

经过艰辛的奔走游说,向家华的心血成果得以和公众见面了。一九八三年,沙市市群众艺术馆开辟专室,为向家华举办了微雕艺术展览。

然而,对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正在摆脱穷困的国民,向家华的微雕作品实乃过尸商档华雅,购买他的作品简是超级奢化。虽然他的微雕作品开始获得社会各方的讨睐,但他的命运并未发生任何变异,不过,对于向家华来说,清苦的生活算得什么?创作才是一 切!舐吮着往昔岁月磨难的伤痕,他的单薄的翅膀已无力驮着他的艺术在天际盘旋,他快要坠落在山谷里而永劫方复。他庆幸自己的艺术降落在了一片可资憩息的小工上。他终于找到了立锥之地……

图片4.png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在向家华艰难跋涉在坎坷途时,喜讯传来:他的微雕作品在广交会上羸得一席之地,并被选中赴美国展出,博得 盛誉!俄亥俄州的议员们专程前来观赏神奇的东方微雕艺术,并且在展览台前的影纪念。当向家华从外贸部门领到一笔为数不多的奖金,到美国议员们签名的照片时,他的眼界拓展了他在自己的艺术能够冲出亚州,冲向世界为国争光而无比!

尽管那时向家华在内地还鲜为人知,但港澳及东南的一的社会名流、商家及省内外的一些艺术团体已经注意到他的艺术才华,纷纷来电来函或来访,要求与他共同合作开发微雕艺术事业。中外游客来到楚地,谁不以去荆沙一睹向家华的微雕奇观为一大快事?

本客人河野先生来到沙市,观赏了向家华的微雕作品。他走到架显微镜前,就目细看只见粒米大小的象牙片上,铺展了一幅刻有唐代诗人李白十首七言绝句的诗卷。草书三百余字,行文酣畅,布井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是一粒“象牙米雕”。

图片5.png

“简直不可思议! ”河野先生叹道:“五十年代我曾为匈牙利人埃曼•约拉什在一枚邮票背面书写了两千多个英文字母的微型书法而倾倒;但我无法抗拒眼前的事实,以致对向先生的绝技更是十倍的折服!”

曲径通幽

最近几年,在我国各地见诸报刊的微雕艺人约有二十名。他们水平参差,成就各异,大都是独擅书法雕或独擅绘画雕或善于临摹名人字画。而向家华典微雕具有全面的艺术功底,即书法绘画兼长,临摹创作俱工。他的英文和日文微雕作品更受各国旅游者的欢迎。向家华不仅神游微观艺术世界,还驰骋常观艺术天地。他不间断地临摹碑帖,作书作画,还精于快速篆刻,三五分钟即能信手刻一金石印章及其边款。他的微雕创作既工玲珑小品,亦重宏伟长卷。他曾把明代文征明的《兰竹石图》微缩在长8厘米,宽0.8米的象牙片上,以水墨写意法刻画兰、竹、石及山水,长题诗文均酷似原作。他还以白描勾勒法,将水浒一百零八将微刻在只有半张邮票大小的象牙片上,人物造型依据京剧人物亮相程式,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服饰兵戈,禅杖拂尘,画面千姿百态,人物栩栩如生。这样宏伟场面的创作难度,是可以想见的。

然而更令叹而观止的是向家华的微型内雕。三年前,国内一家工艺美术杂志曾经披露某地发现了一枚称为“佛珠内雕”的传世之宝。有人玩赏之余,曽概叹

这种微型内雕之攻尚属难解之谜,宣称技法之神秘奥妙有待今人探讨。

果真如此吗?笔者此时正幸运地手执几枚“佛珠内雕”仔细玩味。看来,这种艺术的技法已勿须凭空揣摩,向家华在三年前就制成了几枚“佛珠内雕”。这此作品呈球形,状如樱桃。中间有一米粒小孔,向孔内贴目望去,由近及远,豁然开朗,别有洞天,里面竟出现茶杯口大小的雕刻景观:“松鹤延年”、“桃园结义”、“八仙过海”、“东郭先生”等。画面古朴素雅,细腻传神。无论山水草木,走兽飞禽,人物群像,无不维妙维肖,欲呼之而出。其中一珠“仙童献寿”,三位仙童簇着仙桃一只,仙童神态各异,表情谐趣横生,画面疏有致色彩浓淡相宜,透视层次分明。此情此景,竞使人忘了这些作品的面积只有半粒芝麻大.

飞天神弓

一九八五年,江西鹰潭的夏天,山花烂漫,景色宜人。逆旅客居的向家华已经度过了几个奇妙的不眠之夜。当雄鸡报晓时,他的斗室小窗透过一线光柱。工作台中,摆着一枚玉雕天仕女.她激游之际。凝视远方,舞影摇摇,仙袂飘飘,楚楚动人。谁也不会到,飞天仕女手中那长不满的雕弓所配之弦,竟是一件奇珍异宝,那是向家华用自己的一根头发丝,精心镌刻的发雕作品。将这根头发置于显微镜下,一幅画卷映入眼帘:一群象征生命与活力的仙鹤,憩息于松间林 下,悠悠自得,竟趣盎然。略数一下,大约二十只吧!

向君这一杰作,可谓神工鬼斧,愈出愈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空空儿之神术,莫过于此,果然人间有神品在!

我们祝贺向家华终了被世界誉为中国“国宝”的微雕艺术的塔尖—发雕

神奇的发雕,炎黄子孙的骄傲!当一位日本的收藏家有幸购得这件神品时,向家华正云游名山大川,浪迹江湖莽野,以及汲取创作营养。日本客人留下一句话“向先生,您是否愿意十天内风靡世界?我们的记者和媒介厉害呀!”

微刻一绝

真正的金子是不会因为埋在土里而失去光泽的,真正的艺术品的价值终将被人们所认识。

向家华的长卷书法微雕《中国共产党章程》作1982年10月16日。这件珍品面世以后,虽然被成上千的中外游客观赏赞叹,但是真正被人们认识,还在四年多以后的1987年。那是由于一个迟到的微雕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比较参数引来了中外舆论界对向家华的一阵紧锣密鼓的宣传。

去年一月十二日午夜以后,我在一家刊物上读到一则报道:某微雕家在九平方厘米的象牙片上微刻 《唐诗三百首》全文19102字,创世界微刻纪录。我即想到了向家华的微雕“党章”,正锁在我的抽斗里。我当即取出,仔细计量运算,惊异地发现,这枚容纳万六千多字的微刻作品的面积为5.12平方厘米,相当于一张小八分邮票。两者比较,在同样的单位面积上,向家华的“党章”比“唐诗”要多容字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不少的跨越。向家华的微刻《中国共产党章程》从它五年前问世之日起, 就应该在书法长卷微雕艺术上引领风骚了。这-新的发现使我彻夜不寐,心潮难平。使这一纪录得到论证和认可,我在三个月内怀揣国宝,六进省城,遍访专家。终于,引起了舆论界的注目,省市报纸、电视和广播竞相报道了向家华的微 责任编辑: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