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教育——手脑并用,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尤其是近些年,启蒙教育理念的提出,让家长们开始重视起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究竟有多重要?有人曾经说过,好的早教像是一把火把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种,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快乐,更可以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这也是每个父母想要看到的事情。
早教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机器人教育是近两年比较流行的一种早教模式。有些人会陷入一个误区-学龄前儿童学习机器人编程,长大了就要做程序员?其实不然,机器人教育并非强求儿童写出复杂代码,科学的机器人教育是让孩子感受编程思想,从而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
近些年,随着教育行业的变革,很多教育从业者转战机器人教育行业都是看上它的快速发展态势,以及广阔的行业前景。虽然踏入这个行业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做好的人却没有几个,毛陆云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毛陆云接触机器人教育这行时间说不上长,但也不短,在机器人教育刚在国内出现的时候,她就用发展的眼光看准了这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事业,于是便全身心投入到机器人教育行业中。她分析了大量国外的研究数据,又做了大量的实际考察,最终认为机器人教育的受众应该提前至学龄前儿童。毛陆云认为,孩子在幼儿阶段,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给与大脑相应的刺激,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毛陆云发现,小孩子喜欢将物品堆叠,或者总想将两个或者多个物品组合到一起,即使是两种毫不相干的东西,比如给他一把勺子,他会试图把它捅进任何东西里。于是毛陆云想到用拼接的方式引导孩子将物品组合在一起,并想办法让它们运动起来。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并开动脑筋想办法让自己手中的玩具“活起来”。于是有的孩子给木头方块装上了轮子,让它变成汽车跑了起来,也有孩子把塑料球放在两个关节中间,使其成为一个可以万向旋转的“胳膊”,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给毛陆云抛出了一个难题:如何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呢?
通过对孩子行为和学习能力的研究,毛陆云设计了一套新的编程学习体系,使其能针对不同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设计出不同的个性化机器人拼接方式,并且能记录孩子的学习信息,动态分析孩子对某种拼接方式的掌握程度,再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为孩子规划下一阶段的学习方案。这种体系能有效掌握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再有计划地提高学习难度、变换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与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结合,满足了不同孩子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更好的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毛陆云的这种创新体系是将“编程早教”以一种更合适更高效的方法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智力,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有效促进了孩子信息素养的提高,提升创造力,并让孩子从小树立计算机思维。
在毛陆云关于机器人教育的创新理念影响下,很多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变得清晰化,处理问题的方法变得多样化,在一遍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的思维逻辑进行一次次梳理,将大事化小事分步完成,也改正了很多孩子迷迷胡胡马马虎虎的习惯,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过程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孩子心性的一种磨炼。
毛陆云说:机器人教育是建模意识的雏形,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孩子掌握在科技时代用科技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尝试着去把学习的理论和实际生活搭造一座桥梁。机器人教育同时还是思维全面性的锻炼,应当从娃娃抓起,手脑并用,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通过接触编程环境,了解算法语言,才是他们在数字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基础。(文/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