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发车市蝴蝶效应,“汽车人”何去何从?
近期,受上海、江苏、吉林等多地疫情影响,特斯拉、蔚来等车企相继宣布暂停生产。停产、涨价、缺芯少电、延迟交付……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迈开大步向前冲的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零部件供力不足、供给难、交付难等问题也使得众多新能源车企危机四起。
与此同时,身处赛道中的打工人心态也在悄然变化。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不少职场人表达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境况的看法,这背后也映射出了他们对职业发展前景的期待和追求。
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能源车遭遇供应难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可谓迅猛。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为331.2万辆,同比大涨181.0%,占我国乘用车市场累计批发销量的15.7%。造车新势力三杰“蔚小理”的2021年全年交付量均超过9万辆。
然而,在市场不断扩张的同时,新能源车企所描绘的“诗和远方”也被重重问题拉回现实。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膨胀,全球面临着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再加上本轮疫情影响下的部分零配件供给不足,多重冲击下,几乎所有车企都面临着来自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压力。
在供应链复杂绵长的汽车行业,没有企业能够独善其身。认证为威马汽车人才发展经理的脉友在脉脉上盘点了受到疫情影响的车企和供应链。也有零跑科技认证员工表示:“我司虽未停产,但受疫情影响,供应链出现短暂中断”。
相应的,新能源汽车相关板块近期股市跌幅较大。原因在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的媒体解读中可见一斑,该基金表示:“我们对新能源车长期看好,但该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前可能处于短周期的顶点,由于终端消费偏弱,上游资源涨价削弱了其他环节的利润,市场对新能源车的盈利和估值预期都有下调,我们对新能源车产业链短期持谨慎态度。”
这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看来,虽然“目前车企所面临的压力是共性的,从短期来看,还谈不上企业之间的分化,但长期来看,一定是优胜劣汰”。
他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资金雄厚、有核心技术、对产业链控制能力较高的车企,生存的情况会比较好。而那些对产业链控制能力较差的企业,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生存困难。
面对重重危机,新能源车企间也在重新分化格局。
赛道员工心生疑虑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被迫按下暂停键的同时,多家车企也相继传出裁员的消息。有分析表示,如今车企受困于供应链危机,不得不靠节流来控制成本。在财务压力下,部分新能源车企开始进行人员优化或缩编,但主要还是集中于人资法财等支持性岗位,至于核心的软件研发、销售营销等部门,反而还在继续高薪聘人。
在脉脉上,就有脉友从人才偏好、成本投入、地域分布、鄙视链等方面分析起造车新势力当前的人才政策调整,为职场人选择就业汽车岗位提供参考。
总体来看,位于新能源智能车企食物链顶端的仍然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控制等智能化相关人才;第二梯队是其他研发类人才、产品经理、用户运营类人才;第三梯队是采购、供应链、销售类人才等。
频繁曝出的负面消息让赛道内的员工表现出对行业前景的疑虑。一位认证的国汽智联仿真开发工程师就认为,新能源赛道的“火”有小一半都是各路人炒出来的,市场、企业、投资人需要造势,希望最终能作用于销量。
然而去年底开始,各家依靠融资养活的新势力销售增长压力巨大,“在这种需要整体收缩防御的情况下,太烧钱、太前沿的项目可能会受到波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抢得算法人才,有的车企频频开出百万年薪的超高待遇。这让不少人担忧,一时头脑发热重金聘来的人才,未必能长期留得住。
有零跑科技的认证员工指出,整车行业利润率最高的是BBA,但蔚小理的薪资已经超过这些整车厂了,“可怜被裁的同学,拿到了超过市场价值的薪资,但由奢入俭难咯”。
但一脚迈入车企的打工人总体来讲对赛道的舒适程度还比较认可。有互联网跳到理想汽车的认证员工表示,神马996、007、大小周都是不存在的,朝九晚六不要太幸福。也有小鹏认证员工表示,加班主要看个人意愿,除非碰上项目要上线,不然七点公司吃完饭就可以走。
因此当新能源车企频频出现“供应难”等状况,让赛道中原本舒适的打工人也不免心中忧虑:在市场疲态,竞争加剧、供应链压力等状况下,行业前期快速拓展的策略是否还适用,受困企业又该如何调整或自救?
在脉脉上,有威马认证员工表示,从行业来说,新能源智能汽车虽然是香饽饽,但行业正在快速进入饱和状态,新势力、互联网车企、传统汽车都在抢夺市场。
他表示,对于新势力和互联网车企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传统车企无论在资金品牌、制造生产线、产品力和雇主品牌人才争夺上,都比前二者有着先天的优势。所以对于这个行业而言,除非你有足够庞大的资金保证,否则现在就不要进入赛道了。
新能源汽车赛道还香吗?
在政策、技术、资本等多方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资本和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加注这一市场,前瞻布局,提升研发能力、拓展研发队伍。
根据脉脉日前发布的《乘势而上 人才流动与迁徙2022》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等新经济领域,人才供给均有数倍增加,互联网人才正在流向“硬核科创”。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来源广泛,包括互联网公司、传统燃油汽车制造厂商,以及智能硬件公司等。例如比亚迪、特斯拉、造车新势力三杰“蔚小理”的人才主要流入企业就包括华为、字节、阿里、腾讯、京东等企业。
今年,蔚来将会把全年研发投入再翻一倍,同时研发人员增至9000人。小鹏今年的年研发投入也会超过过去一两年之和,同时扩张研发人员队伍。
这对从互联网等行业溢出的软件算法类人才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网友纷纷对新能源汽车赛道表示看好。有腾讯认证员工表示当前互联网之动荡,让人不禁感叹选对赛道太重要。而新能源智能汽车赛道,是紧跟政策的大趋势。
但赛道的前景再美好,能够脚踏实地、顺顺利利地走好每一步才是现实。无论如何,新能源车企当前的困境给广大赛道中人一个重新审视的机会,究竟是龙困浅滩,还是海市蜃景,还需要赛道中人想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