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大厂招聘中那道难解的伤疤
2022年是春招的大年。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首次突破千万大关,预计达到1076万人。
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热度不减。根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面向院校学生和职场新人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2022年春招,互联网行业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仍居首位,近七成(67.04%)受访者最看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因此在今年春招,大厂求职市场面临着老问题与新挑战。其中一条,就是“第一学历”之殇。
“学历查三代,出身看本科”“带‘专’字的学历不推”是不少大厂近年来不成文的规定。尽管教育部门屡次重申没有“第一学历”的说法,但这道隐形关卡却还大量存在。
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第一学历真的重要吗?”“学历vs能力”等话题引起热议,特别是在今年的春招大年,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第一学历”的关卡更加凸显。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行业过热,市场人才供大于求,企业希望提高招聘效率,进而用多重硬性标准直接筛选;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上长期存在的“学历崇拜”,让用人单位简单地将学历与能力划等号。
从漫漫求索的求职者,到有幸上岸的职场人,再到不断调整的用人单位,对于第一学历的热议在这个春招不绝于耳。
感觉要被专升本的学历害一辈子
“哎,感觉要被专升本的学历害一辈子了。”日前,贝拉在脉脉上分享自己失败的跳槽经历,让很多职场人表示感同身受。
贝拉是统招专升本,当年专升本的考试成绩也算不错,在全省排名30名左右,上的学校属于允许报考的学校中最好的。本科毕业后,她又攻读了“985”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去某大厂,至今已经工作了九年。
最近,一位猎头推荐她面试一家公司的较高级别职位。面试刚开始形势一片大好,三轮技术面试、一轮HR面试都顺利通过。其中,技术面试有两轮都在面试过程中说了“欢迎加入”之类的话,猎头也反馈公司对她很满意。
但这时形势却急转直下。因为贝拉之前的简历只填写了最高学历,当时是猎头帮她添加的本科内容。但后来在提交证明的时候需要贝拉确认简历,她发现电子信息里需要填最高学历和第一学历,以及是否是全日制的选项。因此,贝拉如实更新了内容。
当看到贝拉的第一学历后,公司HR问起了为何本科时间只有两年,贝拉给猎头解释了半天,再转去给对方HR也解释了,结果就再没下文了。据贝拉后续了解,公司的反馈除了是因为自己的薪资期望较高,另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学历问题。
“哎,真没想到这么多年的大厂工作经验和硕士学历都没抵住专升本这个身份。”这当中,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也有“十年努力,一朝打回原形”的悲凉。
贝拉的故事引起了众多职场人的共鸣。有腾讯认证员工就回复说,“你不是一个人”,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内推其它厂,都统一答复:资历不错,就是卡在专升本、非统招,“就直接结束了,一个面试机会都不给”。另一位脉友也有类似经历,虽然有AT两家的背景,但还是会被很多猎头以第一学历不是本科拒绝,空间被压缩越来越小,“一直信奉终身学习,但学习后并没有增加机会,反而明显感觉机会越来越少,只能靠朋友内推”。
有脉友分析,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供大于求以及内卷文化所造成的。他自己也是专科毕业,当年很早就加入了移动端开发,找工作并没有因为学历卡住,算自己挑公司。后来由于喜欢游戏跑去搞游戏,把大厂找来的面试电话直接拒绝了。但到了2018年换工作时,感觉到市场变了,移动端好卷。去年离职再回来,发现更卷了。
对第一学历的看重渗入到招聘的每一个环节。有亿咖通科技认证员工曾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他记得当时“HR让内推时就在办公室嚷嚷,不要专升本的”。
学历够不上大厂标准,自己也感觉比别人矮一截,因此也有脉友分享,自己也是专升本,但没有贝拉这么优秀有研究生学历,“现在动都不敢动,即使工作特别不顺心,时常被气到想裸辞,看到石沉大海的建立,还在默默地苟着”。
当然,对于贝拉的经历,有另一种推测是对于学历问题的诚信考量。对此,有脉友建议,学历问题要尽量说在前面,卡学历的公司提前就会淘汰掉,避免浪费彼此的时间。如果前面确实没有写,到HR面的时候也一定要主动沟通这个问题,千万不要等发了offer背调时才出现这个情况,“虽然你可能是无心的,但企业方会认为你是有意隐瞒,这样背调亮红灯,基本都不给通过”。
学历查三代,大厂求职者的尴尬
墨香是在成人网络学院上的本科。今年3月,墨香与企业本来约好了面试时间。但他担心企业对学历有要求,所以就提前在微信问了下,用人单位是否要求全日制本科。结果,直接被删除了好友。
他感慨,自己有八年没跳出来找工作了,最近想看看外面是否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结果大部分有意向的职位都由于学历问题被拒绝了。“35岁了,再焦虑也无法改变过去,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劣势,挖掘发展自己的优势,既然第一学历改变不了,就提升自己的能力,中大厂进不去,就把小厂做大,做不了凤尾,至少做个鸡头。”
而另一位曾经统招专升本但在一本高校毕业的求职者也遇到类似的经历。自己面试都过了,马上签三方了,却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郎石的第一学历是大专,但入社会后一直没有受到学历歧视。后期他自主创业比较成功,基本上就没有人在乎学历了。但这两年由于疫情原因,他又重头再来,这时,学历成了一道坎。
于是郎石选择上研究生。但这对他来说是无奈之选,人近中年选择去读书,成本很高,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他看来,学历对于个人来说是认知和圈层高度的支撑。实际工作中,因为国内大学对于市场需求的扭曲教育,很多人走上社会并不会去到对口行业工作,相应的,学历也就成了一张废纸。名校其实在大部分用工单位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高学历的没工作经验,有工作经验的学历不符合要求,两者兼具的企业给不起钱,就这么相互撕扯着。
不拘一格降人才?企业有自己的考量
企业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听起来无比正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因为招聘成本、效率、刻板印象等多重原因而难以落地。
在脉脉上,很多人将这归结为概率问题。例如有网易认证员工就表示,名校毕业生出好苗子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普通一本,更不用说二三本了。企业选人会综合看个人素质、学习能力、精神属性等,能考上好大学的学生,都是在应该刻苦学习的年纪全力以赴努力过的,他们会更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更容易上升格局思考问题,这是职业上升的硬核能力。
也有职场猎头分享,学历要求已经成为岗位要求的硬性条件,即使内容在匹配,学历达不到就是不行,这让他们有心无力。而且这种业界惯例也对岗位的稀缺性有反向作用,例如有些企业本来岗位对学历没限制,但这就会给人一种“这个公司招的人学历都这么低,肯定不咋滴”的印象,导致这些企业形象也不好,所以也干脆对学历有要求了。
在北京伯度咨询公司认证员工看来,对于程序员的学历要求也与招聘效率、团队氛围,以及潜力与性价比有关。
但一名员工招聘的成功,招人只是一部分。一个HR的评论一针见血,即使招的人再好,如果公司、岗位、直接主管、团队、环境等环节出了问题,也可能最终是个失败的招聘。“而复盘的时候,只要这个人硬性条件没达标,招聘的HR一定会背锅。吃过亏以后,就不会再去赌这个概率了。”
当然这些在前辈们看来也并不绝对,“确实存在学历不好,但计算机方面非常有天赋、技术很好的同学,对于他们,只要技术够硬,不怕没有人赏识”。
因此,招聘者也在不断反思。有大厂招聘实习生就曾质疑企业招聘制度造成求职者面临的“两难”境地。
他见过一些第一学历专科甚至高中的人,履历很符合要求,有的简历和登记表上都写的本科。但面试到最后虽然一切合适,一查是专升本,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还会被上升到诚信问题。
“但问题是,如果简历诚实了连初筛都过不去,更别提面试了。这就很矛盾,有些岗位两三个月都没有关掉,终于碰到合适的人选了因为这一个问题卡住了,想问下各位大佬,第一学历真的很重要吗?”他在脉脉上提问道。
对此,有从事人力的网友回复,如果条件特别优秀的,是可以适当放宽学历的。但是诚信是必备的,如果真的是怕通过不了筛选,可以在面试结束之后主动跟HR反馈,而不是背调的时候被动发现学历造假。有的大厂为了人员结构,会要求员工学历占比不能低于多少,而且这个都是至少全日制本科,“我们也只能执行决策,会觉得有的人才可惜,但是不能改变现实”。
也有HR最近在和几个同行讨论第一学历现象,大家一致认为,对于已经做到中高层技术或管理岗位的候选人,绝对不能只看第一学历进行第一次评估。但现在求职市场上人多,收到的简历数量多,有些业务部门老大或者招聘负责人极为不专业,对于企业所需人才认识不清,用“自以为”的方式进行招聘,让这种现象难以得到改善。
对于第一学历有所抱憾的求职者或职场人,如何逆袭?也有不少成功的过来人在脉脉上分享经验。
有白手起家创业现成为公司高管的网友表示,学历不高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其中一个前提就是职业规划必须是进入未来高潜、蓝海行业,且人才稀缺。
也有脉友表示,逆袭的机会只有两个:尽快升本,先有敲门砖,至少有50%递简历的机会;在自己专科能进的公司别偷懒,要比别人付出多一倍两倍的努力。过硬的能力有时候能弥补学历的欠缺,“上学的时候偷的懒,在工作中还”。
因此,要解“第一学历”的困局,不仅需要呼吁用人部门“不拘一格降人才”,也需要求职者勤加努力,用过硬的实力说话,多方协同,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