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中国服装产业如何整装再出发——访中国服装商业运行专家何哲

2022-06-22 14:40:23 来源:- 作者:-

受多省份疫情影响,服装行业遭遇需求低迷、成本上涨、物流受阻、用工短缺、订单外移等多重考验。中国服装协会针对重点会员企业和产业集群开展的2022年春季线上调研显示,服装行业恢复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不过,调研结果也显示,大型企业开工率普遍较高,品牌企业效益状况明显好于制造企业。其中,定制和国风企业效益逆势增长,销售较好的企业效益增幅超过10%。由此可见,困难是存在的,但突围机会也是很多的。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服装产业应如何立足新起点、整装再出发?对此,中国服装商业运营专家何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何哲,在2007年进入中国服装行业,创办东莞市艺臻服饰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曾经获得2021服装行业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奖,以及“十四五”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先锋人物奖。他认为,服装企业要依托科技创新的支撑,品牌建设的引领,以及营销方式的创新,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多方面着力提高品牌和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推动服装产业发展。

首先,要持续打造有文化元素加持的品牌。

近年来,许多国内服装企业在思考如何打造令消费者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如何在正确把握市场格局中找准品牌坐标。何哲表示,消费者愿意以超出产品本身价值的价格去购买商品,需要其对品牌和行业的心理肯定。品牌作为在现代商业语境中最好的宣传手段之一,重视品牌建设并赋予品牌以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应成为未来服装企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中国服装产业已经阶段性完成了服装全产业的框架构建,其中莆田鞋服、东莞纺织、晋江商务休闲服等产业集群的市场规模早已各突破千亿量级,并拥有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而品牌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更需要文化元素的加持。

当前,中国服装产业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以及品牌吸引力不强、用户忠诚度不高的情况。何哲表示,完整且独特的品牌文化是消费者愿意用比产品价值更多数倍的价格为品牌溢价买单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大部分中国服装品牌需要集中学习的经营战略。

其次,重视、重用人才,理顺管理机制。

在过去四十年的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历程中,服装企业虽按照国际通用的营销方法运行,但又根据中国市场的整体环境进行了调整和适应,并在关键节点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最终形成极具规模和发展前景的服装商业模式。然而,服装产业目前具有一些发展矛盾家族式企业是中国服装产业中市场主体的较大多数,其中通常存在着创始家族与管理层、技术层的理念冲突。针对内部管理矛盾,何哲建议中国服装企业需要展现对人才的尊重,要避免企业体制对人才造成较大束缚。企业管理层应该意识到,只有过设计和文化方面人才的加持,品牌才可能摆脱低端印象并开始走向高附加值企业在充分了解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应充分与设计人才、技术人员交流,做到权力下放并充分信任相关人才。企业在班底建立完成之后,应该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岗位结构和人才架构,并把企业现有人员做好人、岗分析和匹配,让员工努力提升自我达到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与此同时,要辩证看待疫情带来的行业洗牌。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仍是目前中国服装制造业中的主要组成,有着依赖性强、附加值低、抗风险力低的特点。在何哲看来,目前,营销创新的路径也日渐清晰。受疫情影响,他所创立的服饰公司的线下展览多次延期或暂停,常年依赖展会订单的他们选择主动出击,挺进全国多地举办的云展览,借此打开新局面;由于线下门店没有正常营业,或店内客流量稀少,他们陆续转战直播和线上平台。他们的品牌通过线上话题营销、内容共创、直播种草等新颖的方式,将营销重心转移到与消费者积极互动上,不仅企业的新品爆品的销量得到了增长,企业形象的价值感也更加凸显了。

最后,要在国际视野的框架下建立自信。何哲认为,强大的包容性是中国服装市场的魅力所在。正如中国服装业中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能够在服装市场中找到自身定位和客群。服装企业应客观认识到“时尚”的本质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只有站在国际视角的高度才能更好了解行业趋势,发现消费需求,才能获得发展机会,应该积极思考、不断吸收,将服装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最终转换成适合自身和中国的表现方式。(作者:李木子

 

责任编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