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正文

插花就是一场修行

2022-08-11 16:43:32 来源:- 作者:-


(文/韩娟)何为插花?很多人把插花看作单纯的拼凑组合但其实插花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大有学问。那么插花艺术是如何发展的?日本花道与中国传统插花有何不同?近日,笔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知名插花师李丹,邀请她为我们解答这一问题并讲述她的插花修行之路。

明治时代,西方思潮进入日本,西式的生活方式随之流行日本艺术家小原云心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创造出新的“盛花”概念的插花风格以此创立近代日本三大花道流派之一的“小原流”。相当时其他花道流派“古典花”,小原流属于“自由花”。盛花的形式是在宽口盘中放置剑山,将花材以繁盛的风格体现出来,相比以往古典插花的线性表现,小原流的风格在表现上更加活跃多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丹接触到小原流插花。不久,李丹便喜欢上了小原流花道的风格和内在精神。为了深入学习,她跟随小原流家元级教授吴安琪老师学艺,并成功取得小原流花道资格证书。

图片6.png

图片7.png

李丹表示,小原流花道的特点是先认识自然再表现自然,重点在于表现自然的意境,无论插制何种形式的作品,插花者首先要把自己对花的感受透过作品表达出来,展现作品的美与意境,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让观者体会到大自然的气息,犹如行走于山野丛林之间。从形式上,小原流有4个表现方式:盛花、瓶花、花意匠和其他花型(包括花舞、花奏、琳派调、文人调和现代造型设计插花等。盛花是小原流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在水盘内层面铺开,强调面的展开。分“写景盛花”和“色彩盛花”两种。瓶花是一种不使用剑山等固定工具的投入式插花。小原流将古典的投入花定名为瓶花,注重表现花材的特色、季节性和自然风情,注重花材与花器之间的协调。花意匠1991年创立的新花型,是一种可多面观赏、较为立体的装饰性花型,充分体现“形态”和“配色”之美,是尊重花材个性的一种插花艺术形式,适合现代生活空间。是小原流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插花形式,也是入门时必学的花型。

跟随吴安琪老师完成小原流花道的学习后,李丹继续深入学习日式插花,近两年还前往中国传统插花高级研习班进修,研究中式插花。她说:“源自中国的插花艺术应该在中国重新绽放光彩”。

李丹介绍说,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之上。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到了秦汉、南北朝,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初步体现。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至隋唐五代,插花进入兴盛发展期,插花在宫廷中盛行,并有了系统的技法。五代期间,由于佛教的传播,唐代礼仪、佛前供花及供花用的青铜花瓶、祭祀器皿传至日本,并发展了早期的祭坛插花艺术。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至极盛,到了清代后期,插花艺术开始走下坡路,从此插花艺术在中国日渐衰落。

图片8.png 

“日本的花道自中国,插花在中国理应比日本发展得好。李丹不无遗憾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日本插花以中国儒家的伦理作为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自然平和为美,日本插花讲究色彩温和淡雅;花道传统的花型中都含有不少中国儒家哲理意念;其次,中国绘画讲究“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和“形神兼备”,而日本插花则在构思内涵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同样,日本花道的花型也渗透着中国书法的表达技法,花型因花器不同,而有着从中国书法演绎而来的众多姿态。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插花经历漫长的断层,从清代后期的衰落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提到插花,呈现完全陌生的状态,“这真是令人惋惜。”李丹说道。

李丹认为,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插花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中国传统插花的独特之处在于‘花器合一’,中国插花和中国瓷器的传承保护,应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让中式插花重新绽放光彩。

最后李丹表示,花道发展至今,其追求天、地、人和谐的基本精神是不变的。正如所有热爱花艺的人们心中所怀有的希望在花艺修行的路上,她会不遗余力地推广花艺,同时继续突破,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责任编辑: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