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民族舞蹈世界,舞出自我人生
(文/蒋丽)舞蹈是灵魂的美妙语言,它用肢体动作实现美好梦想。云南艺术学院的施懿珊是一位执着的舞者,她在民族舞蹈世界逐梦前行,用汗水和付出铸就自己的舞蹈人生。在她作为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师等不同角色生涯中,每一个角色都对舞蹈界有着深远影响。
2014年从北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毕业后,施懿珊开始成为一名舞蹈演员。加入云南艺术学院后,她华丽转身,完成了一个舞蹈演员到一个创作型舞者的完美蜕变。到达人生而立之年后,在2019年的国庆70周年庆典活动中,他参与庆祝祖国70华诞云南彩车表演,以“云南情”主题表演为全国观众展现出惊艳的云南舞蹈之美。如今,作为舞蹈演员及高校舞蹈教师,施懿珊一直用心诠释着对舞蹈的理解。
每一位舞蹈艺术家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对舞蹈的热爱,施懿珊也是如此。与舞蹈结缘后,施懿珊展现出出众的舞蹈演绎能力和编舞才华。在众多舞蹈种类中,施懿珊选择了别具特色的民族舞,因为她热爱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她自己本身是云南少数民族--彝族人,她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每一种民族舞都有她喜欢的地方。在从事民族舞编导工作期间,施懿珊一直活跃在全国各大文艺演出、开幕式及舞蹈晚会的舞台,曾担任多次舞蹈编导、创编的舞蹈剧目多达数十个。与此同时,她的作品也频频获奖。她编导的大型回族舞蹈《嘎山乌春》获得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员活动艺术表演类乙组二等奖,《嘎山乌春》呈现的舞台具有强烈的东方神韵,让舞蹈与民族音乐、器物、文学跨领域融合,是民族舞蹈创新的一次突破。
施懿珊是一名舞者,同时也拥有一流的编舞能力。多年来她一直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编舞能力,她希望通过精心编排让民族舞蹈不断传承和创新。她说:“近些年,我们的舞蹈在不断创新,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融合了现代舞等元素,大家都感觉传统舞蹈有了令人惊喜的新鲜感。”经过多年在舞蹈编导领域的经验积累,施懿珊在民族舞创意编舞上形成了专业的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新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实践初探》、《现代舞对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影响》、《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研究》、《技术技巧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涵盖了舞蹈道具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群舞队形、舞蹈动作在视频媒体中的创新等多层面,为舞蹈语言增添了更丰富大的表达形式,进一步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现力。在研究过程中,她研发了一套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编舞系统,系统能够对专业舞蹈教练的动作进行数据采集,确定专业舞蹈的标准动作,并对标准动作进行骨骼对齐并进行编码,经过优化确定基础动作后构建标准教练动作库,通过提取动作库里的标准动作,根据不同风格的智能算法结合生成套一整套舞蹈动作,支持精细化的主动修改。这套系统对于编导来说是一大福音,使用该系统后,可以实现对舞蹈动作的识别和高清记录,并帮助舞者进行编舞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意。这对于编导界的创新发展来说是一大突破,对舞蹈界有着积极的意义。
除了编导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外,作为云南艺术学院唯一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舞蹈专业任教老师,她的创新能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受疫情影响,线下舞蹈教学陷入停滞,针对这个问题,她设计并与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出一套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舞蹈形体指导系统。系统可用于线上舞蹈教学,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式舞蹈教学平台,通过高精度的动作捕捉模块录制舞蹈教师亲身示范教学内容,并进行智能分析、保存360度全景资料,学员可利用动作库的舞蹈动作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系统通过摄像头拍摄学员舞姿与教师的标准动作作对比,提出改善建议;该系统还能实现在线互动答疑功能,这些功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少专业舞蹈培训机构引进并使用了这个系统,解决了因疫情而无法进行有效线下舞蹈教学的难题,得到了许多舞蹈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施懿珊的不凡之处在于她富有创新精神,她的舞蹈具有极高艺术观赏性,展现时代精神风貌。这些特质贯穿于施懿珊的舞蹈表演、舞蹈编导和舞蹈教学的各种经历中,为我国舞蹈界贡献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成为连接舞蹈艺术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桥梁。施懿珊表示,她会继续扎根民间——浸润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亲身体验不同地域的民间生活,继续悉心求索,不断钻研,让这份来自"民族"的文化积淀绽放于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