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南水北调东线开通五周年,如何确保一江清水高处流?

2018-11-20 16:32:30 来源:- 作者:-

2013年11月15日,滚滚长江水从扬州江都 “起源”,沿着一条干线总长1467千米的输水线路“奔流而上”,润苏北、齐鲁。这一天,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通水5年来,长江水成了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居民生活的生命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态水,也成为盘活区域水资源、提升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活力源水”。

五年,调出一个洪泽湖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最早通水的一条线路,南水北调东线从扬州市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调水北送,联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胶东地区等地供水,并具备向天津供水的条件。

据介绍,全长1467千米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泵站可谓是其“心脏”与“灵魂”,经过新建或扩改建,拥有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密集的泵站工程群,是南水北调的骄傲同样也是国家的骄傲与自豪。东线一期工程沿途设立了13个梯级泵站,22处枢纽,34座泵站,总扬程高度65米。这些泵站集群协同提水,抽水量每小时可达上万立方米,一路抬升水位,提级而上。

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任务,顺利实现干线工程全线通水目标。

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利用地势落差“全程自流,”不同,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的扬州起延绵千里,地势自南至北逐渐升高,海拔最高点在山东境内的东平湖,落差达40米以上。要保证“水往高处流”,跨流域调水,跨工程领域建设,南水北调东线面临诸多技术上的重大难题。

在世界级水利难题面前,东线工程的建设者们表现出了强大的勇气和智慧。

事实上,工程筹备阶段,面临的核心困难就是泵站。据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副总经理冯旭松介绍,东线工程开工前,国内大型贯流泵机组技术和设备装置效率一般不足65%,且没有成熟经验,主要依赖进口,当时,有外商开出了天价费用。

东线工程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灯泡贯流泵设计技术,泵的电能转换率达到了81%,自主研发的大型贯流泵装置、水泵叶轮模型,改变了国内贯流泵站设计被国外厂商垄断的被动局面。据介绍,这些泵站装置平均效率可达77%,贯流式机组效率综合效率也达到79%-84%,刷新了中国水利工程泵站技术的纪录,使我国大型泵站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泵站能调多少水?仅就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而言,如今已顺利“服役”五年,2013-2017五个年度调水量分别为1.7亿立方米、3.28亿立方米、6.02亿立方米、8.89亿立方米,10.88亿立方米,调水水量逐年大幅增加,累计调入山东水量30.7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2500多个大明湖水常年蓄水量。

未来,东线后续工程还将向北延伸至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为雄安新区、京津冀的崛起提供稳定的水源。

打造南水北调“清水走廊”确保输出“放心水”

湖阔数千里,波光摇碧山。

宿迁骆马湖湖区,湖水清澈,鱼翔浅底,群鸟栖息, 芦苇荡漾。骆马湖是江苏省四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375平方公里。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天然输水河道,骆马湖的水质和湖区生态环境,对保障南水北调调水安全十分重要。

记者在湖区看到在,饮用水二级保护区有着明显的分界牌和隔离措施。据介绍,在骆马湖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和出入水源地的水域、道路设置了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地理标界,严谨危险品运输车辆进入水源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水域实施浮物标识隔离,严禁船只进入,保证了水源地的安全。

据介绍,骆马湖水体的好转在于采砂治理。此前,严重超采砂石,对骆马湖河床和湖底结构造成极大破坏。2015年,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地方政府联合发文,规定骆马湖等水域全面禁止采砂。全面禁采和综合治理以来,骆马湖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大大改善,十多年不见的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银鱼、毛刀鱼等鱼类得以重现湖中。

骆马湖水体的综合治理只是南水北调东线水质与生态保护治理的一个缩影。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后,沿线各地政府把治污问题作为重点,保证优质水源输送到北方。

“在调水过程中的最大考验就是水质问题,难度在于如何保证一江清水向北送的要求。” 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问泽杭处长介绍,从水源的角度而言,由于调水主要是饮用水而非农用,需要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因此,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投资130亿,水质保障工程投资133亿,投资规模基本相当,这有力地保障了南水北调东线干线输水的水质。

问泽杭介绍,为治理污水,沿线治污重点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仅化工企业累计关停800多家。在江苏,大力实施清污分流、节水减排,一批包括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落地。治理面源污染,设立水产品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区。使主要河湖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保障了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

事实上,东线工程启动之前面临的治污任务极其艰巨。有数据显示,在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全线COD入河量须削减29万吨,削减率为82%。氨氮入河量须削减2.8万吨,削减率为84%,在世界治污史上可谓史无前例。

 “在环保治污方面,东线非常有成效。” 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胡周汉介绍,此前山东省南四湖水环境非常恶劣,被称为“酱油湖”,鱼虾绝迹,臭气熏天,为保障输水水质,经过大力整治,转型升级了很多低端制造业工厂,再通过污水处理厂,南四湖水质终于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成为清澈见底的清水长廊。

智慧调水,高质量“送水”

“南水北调,不仅仅是从南到北引水。沿线的工程,不仅要实现输水、更要保证航运,还要兼顾抗旱、排涝、泄洪这些功能。”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松柏介绍,五年来,东线工程运营管理单位作为“送水工”,调度指挥机制逐步成熟,调水保障能力逐步提高。自工程转入运行管理以来,以实现“远程控制、少人值守”为目标,建设水量水质自动采集系统、泵站群远程实时监控及水量优化调度管理系统等,推进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打造南水北调工程智能化管理品牌。

通过大数据分析,调度方案也在逐年优化。他举例称,在执行国家2017-2018年调水任务中,通过强化流域水清预测分析,动态优化调整调度方案,充分利用淮河水和沂沭泗河来水抽水北送,减少长江至洪泽湖三个梯级泵站的抽水运行。

仅此一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3年至今累计节约运行电费约2亿元,实现显著减本增效。《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责任编辑: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