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七”服务模式:古建筑保护的创新探索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建筑作为文明的载体,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记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正面临着自然灾害、资金匮乏、专业人才稀缺等多重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郭江涛,马蕊等人带领的古建薪生团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以创新的“一三五七”服务模式,为古建筑保护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科技的力量。
“一三五七”服务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它通过构建一个智慧化保护体系,精准对接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文博单位住建部门和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三个服务对象,采用建筑背景调查、数字信息采集、宣传教育普及、搭建智能平台和健全管理体系五种实施策略,全面覆盖考古研究、虚拟复原、文化创意、智慧旅游和数字孪生等七个应用场景。这种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保护模式的瓶颈,还实现了古建筑保护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技术应用方面,筑韵团队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他们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例如,在山西悬空寺的保护项目中,团队成员运用多旋翼无人机采集数据,成功构建出厘米级精度的实景模型,精准还原了建筑的错落变化。这种高精度的数字化建模,不仅为修缮工作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基础,还为后续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社会参与也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团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通过社区合作、学校联动和企业支持,形成了多元化的保护机制。例如,山西悬空寺项目利用虚拟技术,对建筑进行预防性保护,维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价值。这种社会参与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和人才问题,还增强了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
“一三五七”服务模式的实施,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文化创意的结合,古建筑得以“活”起来,吸引了更多游客和研究者。例如,苏州的端善堂潘宅项目通过修缮和改造,成为分散式精品酒店,实现了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还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古建薪生团队的专业背景和跨学科优势,为“一三五七”服务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团队成员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例如,陈莹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古建筑结构稳定性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曹鑫宇在材料学方面的专业见解,助力团队研发出适用于古建筑修复的新型材料;邓俊杰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技术专长,推动了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此外,郭文龙、张宇等成员在考古学和历史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为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挖掘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团队还注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成果,解决技术难题。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技术实力,还为古建筑保护领域培养了更多专业人才。
未来,筑韵团队将继续秉持“科技守护历史,数字传承文化”的宗旨,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动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发展。团队计划在未来2年内,通过对项目已采集的各地古建筑数据进行分析,精准瞄准古建筑所在实地,不断发现问题,完善三维重建的核心算法,确定项目未来发展方向。未来5年,建设“古建筑动态化”全覆盖工作机制,对国内多地古建筑进行现场调研,为古建筑数据采集、模型搭建的落实进行探索。未来10年,搭建前沿的古建筑动态化数据平台,保障从构筑古建筑模型数据库到运用数字化手段实际应用古建筑模型可以有效地传承与实施,从而高效助力古建筑保护事业。(文:郭江涛,马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