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七彩假期】“七彩文心·小手筑梦”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山东滕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2025-08-08 16:59:47 来源:- 作者:-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七彩文心・小手筑梦” 实践队赴山东滕州开展国家专项七彩假期活动,秉持 “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用实践行动传承根脉” 的初心,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探访、动手体验、红色研学等多元形式,让北辛土陶、榫卯、书法等传统技艺在孩子们指尖 “活” 起来,让红色精神在青春实践中扎根生长。

 

文化启蒙:从课堂到指尖的传承序曲

实践队首站走进和家园服务中心开启开班仪式,结合滕州文化底蕴与儿童认知特点,设计 “传统文化 + 趣味拓展” 课程体系。“祖国旗帜在我心” 课堂上,孩子们手绘国旗厚植爱国情;安全课程中,印有榫卯图案的贴纸悄然播下文化种子;VR 体验则让孩子们感知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的共鸣。墨香浸润课堂上,王笑晨老师以 “握刚出壳的小鸡” 为喻教孩子们执笔,水写布上稚嫩的梅花印记盛满探索喜悦;队员带领孩子们用七彩塑料管拼接 “无钉作品”,在动手间触摸榫卯 “以形契合” 的工艺逻辑,让传统智慧悄然萌芽。

图片1.png 

 

非遗探秘:从体验到共情的文化深植
      团队专访北辛文化非遗土陶传承人王剑锋,在其工作室聆听土陶起源与选土、拉坯、烧制等工艺细节,亲身体验泥土在手中逐渐塑形的奇妙过程。随后,王剑锋老师走进和家园社区,为孩子们讲述 “古老泥土的故事”,现场示范制作迷你 “北辛鼎”,队员们协助孩子们亲手创作,让北辛土陶的千年记忆在指尖流转、触手可及。

团队还走访巧林积木创始人、榫卯非遗传承人郝立岩,深入了解榫卯工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实践,探寻传统木作技艺在当代的活化路径。在汇雅九州博物馆、北辛文化遗址,队员们与孩子们一同探寻土陶器皿背后的历史脉络,感受非遗技艺承载的文明重量,让土陶与榫卯这两项古老智慧,在体验与共情中完成文化基因的传递。

图片2.png 

 

匠心溯源:从博物馆到实践的文化密码

实践队带领孩子们走进滕州博物馆,开启传统工艺的双向探索。在榫卯展区,队员拆解模型讲解 “榫头与卯眼如钥匙与锁” 的契合原理,孩子们捏着木块反复尝试,从笨拙滑落至成功拼接的欢呼,让 “木与木的拥抱” 深入人心;土陶展区内,队员们结合北辛文化背景,详解不同时期土陶器皿的造型、纹饰与烧制工艺,孩子们对照实物回忆此前的制陶体验,在古今对话中深化对 “泥土蜕变” 的理解。

“双馆联动” 进一步深化传承:鲁班博物馆里,队员们梳理榫卯从起源到发展的脉络,明晰其 “木头隐形锁” 的智慧;滕州博物馆内,孩子们既在指导下拼出榫卯小桥梁、迷你楼阁,也尝试用陶土复刻简单器皿造型,让榫卯的精巧与土陶的厚重共同在童真中定格,让传统工艺在动手实践中完成从认知到热爱的升华。

图片3.png 

 

红色铸魂:从历史到当下的精神接力

8 月 1 日建军节,团队赴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泛黄的战地日记、锈迹斑斑的钢盔、复原的战斗场景,让队员与孩子们深刻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与众志成城的力量。队员们化身讲解员,向观众传递红色精神;共同观看的台儿庄大捷纪录片,让红色记忆深植心中,更让大家明白:榫卯的精巧与革命精神的坚韧,同为支撑民族的文化根脉。

图片4.png 

 

成果绽放:从实践到传承的未完待续

实践收官日,滕州博物馆内成果斐然:陈列的优秀土陶作品、榫卯手作,搭配图片与视频,完整呈现实践历程。队员们化身小老师,指导市民与孩子体验传统技艺,在互动中让文化魅力持续发酵。

图片5.png 

此次七彩假期活动,让传统文化从 “展品” 变为 “体验”,让红色精神从 “历史” 走入 “童心”。“七彩文心・小手筑梦” 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播撒传承种子,未来将继续让传统技艺与时代精神紧密 “咬合”,让文化根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茁壮。(文: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张昊旻)


责任编辑: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