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赋能乡村振兴!贵州开放大学学子暑期实践“艺”彩纷呈
夏日的黔东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播音主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子组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发挥专业所长,将艺术之花播撒在田间地头、乡镇街巷,用艺术之美点亮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创意。
音乐搭台,为县域文化注入新声
在“贵州音乐时光”日赛演出现场,音乐表演和播音主持专业同学精心准备,不仅承担了部分暖场演出,更在正式比赛中用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舞台之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忙碌不停:有的手持云台为直播提供稳定运镜,有的在后台快速剪辑高光片段、有的采访周边商户、观众、参与人员制作宣传视频,这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输入和文化传播工作,得到了贵州音乐时光组委会的充分肯定。
文化传承,为古老非遗插上翅膀
在傩堂戏博物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在上演。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同学架起镜头,用光影记录傩堂戏的历史韵味。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专业同学化身讲解员,为游客细细讲述傩戏的起源、傩面具的形象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原来这看似夸张的面具,藏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自深圳的游客听完讲解后感慨道。从镜头到口头,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传播,学子们用多元方式让沉睡的非遗醒过来、传下去。
深入乡野,为乡村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两清两治两整改,共建美丽家园!”在高山镇的街头,团队成员与镇干部一同开展政策宣传。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用方言解读政策,朗朗上口的台词让村民听得明白、记在心上。
天麻种植基地里,同学们挽起裤脚走进田间,与农户一同体验采掘的辛劳。“家人们看过来,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如来碗天麻汤!”直播间里,学子们拿起刚出土的天麻,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产品优势,单场直播带动销售数千斤。
桶井乡春晖乡愁文化苑内,同学们在脱贫攻坚展厅驻足良久。实践团的杨远伦同学说:“这些老照片里的变化,是贵州脱贫攻坚巨变的缩影。”参观学习结束后,大家纷纷走进留守老人家中,陪老人聊聊天,帮着剥玉米、为老人拍摄全家福。“奶奶您看,这张照片里您笑得真好看。”当老人收到照片时,眼角的皱纹里盛满心暖。此外,团队还在村里开展反诈、防溺水、防拐卖宣传,用情景剧、小游戏等形式,将安全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红色寻根,在长征路上淬炼初心
“当年红军在这儿住了47天,缺衣少食却始终想着老百姓……”97岁的抗美援朝老红军黄金如向同学们讲述革命故事时,眼神充满了坚毅与深情,将那段峥嵘岁月重新带到了大家眼前。在枫香溪会议会址,播音主持专业同学认真参与视频团课拍摄,用自己的力量把红色血脉传承下去。
从文化舞台到田间地头,从非遗传承到红色遗址,贵州开放大学学子以艺术为桥,连接校园与乡土。他们用歌声唤醒乡情,用镜头记录振兴,用讲解传递文脉,将美育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此次“三下乡”活动是艺术与设计学院推动美育与思政教育、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同学们“自找苦吃”,以专业服务社会,以艺术润泽乡村,在践行中增强了社会责任与综合能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绘就了绚丽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