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绣丹青,烽火织心实践团队:踏遍红迹,传承不灭信仰
引言:以青春之名,赴烽火之约
从绥芬河的秘密通道到孤榆树村的密林密营,从七里地村的红色沃土到英雄丰碑,每一处红色旧址都承载着滚烫的初心与不朽的信仰。2025年7月15日至17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满绣丹青,烽火织心”实践团队踏上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循着先辈足迹,感悟信仰的力量。
图为“满绣丹青,烽火织心”实践团队抵牡合影 团队供图
第一站:绥芬河——跨国会议里的革命火种
银色别墅的燎原星火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140多名中共代表在绥芬河国境线风雪中辗转月余,于莫斯科“银色别墅”召开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境外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革命火种找到方向。
图为中共六大秘书处模拟场景 团队供图
图为中共六大场景模拟 团队供图
泛黄纸页上的精神传承
瞿秋白8万多字的报告与杨靖宇1936年报告复制件,让历史脉络愈发清晰——抗联将士守护的正是六大凝聚的革命火种。队员们凝神倾听,仿佛与百年前身影相遇。
图为六大召开前后文献稿件 团队供图
永不熄灭的薪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分珍视中共六大这个历史事件”。六大经验不仅统一了当年全党思想,更提醒今日:清醒判断与踏实行动是前行基石。
图为一名队员正在驻足观看文献物品 团队供图
当绥芬河的风雪渐渐远逝,那些跨越国境的火种早已顺着岁月的河流,在东北的密林里扎下了根。孤榆树村的老榆树下,正藏着火种落地后,先辈们用血肉守护信仰的故事。实践团队的足迹,也跟着这缕星火,走进了这片密林。
第二站:孤榆树村——密林密营中的坚守与新生
古榆无言,岁月有痕
下城子镇孤榆树村曾是东北抗联重要活动地。队员们在李范五故居前,似见1932年他顶风冒雪返乡,以教员身份创反日同盟会、点燃抗日星火;田家大院里,19岁的田仲樵开辟红色交通线,三度被捕仍坚贞不屈。澡堂密室的省委会议见证隐蔽战线风云。纪念馆的文物,无声印证着这份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图为李范五同志劳作照片 团队供图
图为共产国际交通联络站——浴和泉澡堂 团队供图
林中密营,新绿吐露
队员们穿粗布衣、扎绑腿带重走抗联路。碎石硌脚,似与先辈踏雪声重叠;老榆树上五角星痕迹依稀,触之如抚先辈冰硬却有力的手掌;地窨子土坑边,恍见先辈雪水拌炒面的清苦,昏暗中他们眼里星火熠熠。
图为队员们“重走抗联路” 团队供图
根植历史,心向未来
2017年起,孤榆树村打造抗联密营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开发经验被《人民日报》刊发。如今,既能触摸密营遗址,也能在“军民大食堂”尝炒面、听返乡青年讲传承,红色基因化作乡村振兴动能。
图为孤榆树村村民用谷物“画”出的画 团队供图
图为孤榆树村现在的村容村貌 团队供图
烽火淬魂,沃土生春
村支部齐书记说:“用短视频宣传孤榆树,盼更多年轻人来,让故事传得更远,让村民替先辈过好日子。”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采访孤榆树村党支部书记 团队供图
孤榆树村的密营还在诉说着“生存即抗争”的坚韧,林海深处却已传来另一种星火初燃的声响。那是伐木工人紧握钢钎时,掌心与党旗相触的温度——实践团队循着这缕温度,走进了七里地。
第三站:七里地——林海深处的星火初燃
红色基因的传承地
1926年10月,中共北满地委在七里地村吸收8名伐木工人入党,建立牡丹江地区首个党组织——横道河子党支部,星星之火由此点燃。党史纪念馆内的文物再现党组织发展历程。如今七里地村青瓦白墙映绿水青山,村民靠红色旅游过上好日子,当年伐木工人紧握的党旗,已化作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底色。
图为队员们学习七里地党支部的诞生与抗争史 团队供图
图为横道河子镇现状图 团队供图
当伐木声里的初心漫过林海,一位英雄用“偏向虎山行”的勇毅,为这份信仰写下了最壮烈的注脚。实践团队的脚步,跟着这段传奇,停在了杨子荣纪念馆前。
第四站:杨子荣纪念馆——雪原上的英雄回响
林海中的英雄魂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子荣带领5名战士在七里地制定侦察方案,为擒获“座山雕”奠定基础,故事改编为《智取威虎山》流传。走进纪念馆,泛黄的侦察笔记、磨损的枪支,都在诉说英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担当,是照亮前路的光。如今,这份担当已化作海林青年奋斗的动力,让红色故事在新时代持续回响。
图为杨子荣纪念馆现状图 团队供图
尾声:让红色光芒照亮前路
从绥芬河到孤榆树村,从海林市到牡丹江畔,每一步都印证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新时代大学生当铭记历史,带着先辈信念前行,让红色精神照亮前路。
图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图 团队供图
图文|“满绣丹青,烽火织心”实践团队
指导教师|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