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青春筑梦乡野间 多维赋能促振兴——贵州开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2025-08-26 14:30:30 来源:- 作者:-

2025年8月17日至24日,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在从江县下江镇、陇里村、三宝侗寨、榕江村超赛场等地同步开展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科技防灾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深入乡村,发挥专业特长,以青春智慧服务基层,多维赋能乡村振兴。

 

理论宣讲润民心  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思想求知·力行先锋”宣传队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首要任务,深入下江镇、陇里村、三宝侗寨及“村超”赛场,开设“移动讲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队员们采用“汉语+侗语”双语宣讲、有奖问答、唱侗歌等贴近生活的形式,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主题,结合农村实际变化,让理论宣讲既接地气又有温度。在红七军革命旧址,队员们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分享红色故事、参观陈列馆等活动,深刻感悟革命精神,淬炼党性初心,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理想信念教育。

图片1.png 

(图为队员为村民宣的政策)

图片2.png 

(图为队员在陇里村风雨桥为小学生宣讲)

图片3.png 

(图为队员在村超现场宣讲)

图片4.png 

(图为队员在村超赛场调研学习村超经验)

图片5.png 

(队员驻足观看榕江感恩墙)

图片6.png 

(图为队员在下江镇给村民宣讲)

图片7.png 

(图为队员在陇里村鼓楼集会地宣讲民族团结事迹)

图片8.png 

(图为老师讲解红色故事)

 

科技赋能护安澜,校地共建长效机制

 

“乡土安澜青春筑梦”实践队则立足专业优势,聚焦乡村防灾减灾,开展科技赋能安全建设行动。团队利用无人机对陇里村进行高精度测绘和三维建模,绘制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图,并借助720云平台生成VR全景可视化地图,实现风险点立体呈现。通过部署边坡监测哨兵、使用全站仪进行位移测量,构建“空-地-云”一体化监测网络。同时,团队在村中开展“传-帮-带”技能培训,为驻村干部和村民传授测绘与防灾设备使用方法,挂牌“边坡监控校地共育基地”,推动长效防灾机制建设。此外,还结合风雨桥榫卯结构讲解、消防演练、防溺水科普等活动,筑牢“人防+技防”安全屏障。

图片9.png 

(图为团队成员采用720云VR平台制作的陇里村鸟瞰图

图片10.png 

(图为滑坡隐患哨兵部署)

图片11.png 

(图为野外作业合影)

 

文化薪火永相传,非遗活化增强自信

 

“璀璨薪火青春有为”实践队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深入陇里村、三宝侗寨,开展古建探访、非遗体验与红色寻迹活动。队员们实地考察鼓楼、风雨桥,学习榫卯技艺,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英昌希望小学,以鲁班锁为教具,为孩子们开启古建文化启蒙课堂;向村民学习牛腿琴演奏、侗族服饰制作、蜡染等非遗技艺,亲身体验匠心之美。队伍还深入下江镇红七军历史文化广场,讲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沉浸式文化实践,青年学子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更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图片12.png 

(图为带队老师谢财进博士讲解风雨桥结构)

图片13.png 

(图为侗族学生与少数民族村民交流鼓楼建造结构)

图片14.png 

(图为队员为孩子们讲解鲁班锁)

图片15.png 

(图为队员学习少数民族乐器牛腿琴)

图片16.png 

(队员引导学生学习古建绘本)

 

融合实践显成效,青春力量助力振兴

 

“硕果繁花·同心同行”实践队聚焦民族团结,以多元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队员在陇里村、三宝侗寨等地,通过鼓楼宣讲、情景剧、设宣传角(发放手册100余份)普及民族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与侗族同胞载歌载舞,调研侗族文化,促进民族交融;带领多民族少年操作无人机、学习测绘,开展篮球联谊,组队为村寨古建筑量房绘图。活动中,队员化身民族团结宣传者、联结者、践行者与守护者,既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基层,也坚定了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

图片17.png 

(图为队员在陇里村村口集会地宣讲民族政策)

图片18.png

(图为实践队员教陇里村学生使用无人机)

图片19.png 

(图为民族大联欢队员与侗寨村民合影)

此次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堂生动的 “大思政课”,为青年学生们搭建起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广阔平台。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土地,以专业回应需求,以青春服务家国,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务实担当的现实情怀校地合作持续深化,青春力量不断汇聚,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


责任编辑: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