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真童:以专业铸根基,以管理创卓越的建筑行业践行者
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建筑从业者是城市天际线的塑造者,田真童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员。作为中宇凌钧(北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深耕行业十余年,从基层岗位逐步成长为企业核心管理者,以扎实的专业学识与前瞻的管理理念,在推动企业发展与项目落地中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与领导能力。
教育筑基:深耕专业,夯实行业认知
田真童的职业成长始于系统的专业教育,为后续工程管理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他就读于中央广播大学建设施工与管理专业,获专科文凭。期间系统学习建筑施工流程、质量管控等基础理论,常利用课余时间奔赴在建工地观摩,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施工对照研究,构建了工程领域的知识框架,具备了独立完成中小型项目施工组织的能力。
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他深造于国家开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本科学历。重点钻研结构工程、项目管理等进阶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开放大学的毕业证书,不仅是对其学习成果的认可,更成为职业进阶的重要基石。
田真童坦言:“建筑行业技术迭代快,但核心的工程原理与管理逻辑相通。系统的学习让我面对复杂项目时,能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这是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职场历练:从协调管理到战略引领
(一)夯实基层管理能力
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中建”)。作为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且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中建在 2025 年 7 月发布的《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中位列第 16 位,进一步彰显了其卓越的综合实力与行业地位。
田真童任职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办公室主任期间(2014.04-2020.09),负责部门协调、流程优化与行政统筹,积累了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
彼时公司同时推进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办公室作为关键部门面临巨大压力。他入职后梳理工作流程,发现“职责交叉、响应滞后”等问题,牵头绘制《部门工作权责清单》,将工作分解为具体任务,明确岗位“责任边界”与“协作节点”。针对项目会议纪要流转效率问题,设计“会前议题预审+会中即时记录+会后反馈”机制,使跨部门会议执行率从65%提升至98%。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结合分公司特点搭建“阶梯式培训体系”:新入职员工开展“30天轮岗实训”;入职3-5年的骨干员工开设“管理进阶班”;有潜力的储备干部参与分公司战略研讨会。该体系实施期间,员工内部晋升率提升40%,为多个重点项目输送数十名核心管理人员。
六年的办公室主任经历,让他深刻理解“管理的本质是效率与协同”。他说:“建筑工程就像精密的机器,每个环节都要精准咬合,办公室的工作就是确保这台机器的‘润滑剂’时刻充足。”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为日后执掌企业奠定重要基础。
(二)掌舵企业发展,践行管理革新
2020年12月,田真童加入刚成立的中宇凌钧(北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任总经理。此时公司尚处起步阶段,他提出“以资质建设为突破口,以精品项目树口碑”的发展战略。
他亲自牵头成立资质申报小组,对照国家资质标准梳理公司短板并制定提升方案:通过“高薪引进+内部培养”组建含多名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的专业团队;购置全站仪、大型摊铺机等先进设备;优先承接技术难度适中、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工程积累业绩。
凭借精准举措,中宇凌钧三年内实现资质“跨越式升级”,先后取得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等多项资质,业务范围覆盖地铁、住宅、棚户区改造等领域。
在企业管理上,他打造“三维管理体系”:质量管控维度推行“全员质量责任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飞行检查;效率提升维度运用BIM技术施工模拟,成本控制维度建立“材料采购阳光平台”,使主要建材采购成本降低8%-12%。
如今的中宇凌钧,已从行业新贵成长为拥有多项专业资质、上百名员工的综合性建筑企业,七成就离不开田真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定力。
管理之道:在实践中提炼“田氏方法论”
十余年来,田真童在管理实践中形成兼顾行业特性与企业实际的方法,核心可概括为“三个聚焦”。
聚焦质量:把每个项目都建成“良心工程”
田真童将质量视为企业“生命线”,提出“质量不合格就是最大的浪费”理念,建立覆盖项目全周期的质量管控体系。
在北京地铁八号线大红门桥站项目中,中宇凌钧负责主体及附属结构防水施工。针对该区域地下水位高、地质复杂的特点,他创新采用复合防水工艺,设置三道质量关卡:班组自检基层处理、技术部门复检卷材粘贴强度、公司抽检闭水试验。项目防水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运营至今无渗漏,公司获“优秀协力队伍”称号。
在杭州地铁九号线五堡站项目中,面对复杂的地质与密集的管线分布,田真童牵头推行“质量红线预警系统”,将边坡喷锚施工拆分为多个质量控制节点,实施动态监测与即时纠偏。该项目全程“零质量事故”、节点验收一次通过率达100%,不仅保障了工程顺利交付,更成为公司智能化质量管控的标杆案例,进一步验证了其管理方法在大型地铁项目中的高效性与适用性。
他推行“质量问题溯源制”,任何质量隐患都追溯到具体责任人与环节,并通过案例分析会全公司通报。他曾说:“我们建的每一栋楼、每一段地铁,都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是建筑人的底线与责任。”
聚焦人才:让每个岗位都释放最大价值
田真童构建“引才、育才、用才”三位一体人才机制,让不同层次员工找到成长路径。
人才引进上,他打破“唯学历论”,看重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技术骨干王师傅虽无高等学历,但精通多种复杂钢结构焊接工艺,田真童破格录用并委以重任,王师傅在鲁山县新华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中解决异形构件焊接难题,为项目节省了不少成本。
人才培养上,他倡导“在项目中育人”,为每位员工建立“职业发展档案”,技术型员工参与重点项目攻关,管理型员工轮岗历练。公司与多家院校合作,储备大量青年技术人才。
人才使用上,坚持“人岗匹配、权责对等”,通过内部竞聘让有能力的员工脱颖而出。在田真童指导下,年轻工程师也能成为杭州地铁九号线SG9-4标段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用新型技术解决稳定性难题,项目被评为“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聚焦创新:用技术革新驱动效率提升
田真童关注行业前沿技术,推动中宇凌钧在智能化、绿色化施工上探索。
引进ISO三体系认证只是起点,他推行“质量生存意识”考核,新员工入职首课是观看工程事故警示片。更独创“质量红线档案”,将杭州地铁九号线五堡站的边坡喷锚施工分解为多个控制节点,任何环节触发预警即全线停工整改。这套体系在鲁山县新华社区棚改项目中经受住考验——8栋高层住宅交付时,第三方检测显示结构合格率100%,户内防水工程投诉率为零。
鲁山县新华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中,他引入“防水施工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埋设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参数,将传统“事后维修”转变为“事前预防”,使防水工程返修率下降60%,降低后期维保成本。
项目见证:在标杆工程中彰显管理实力
田真童的管理能力,体现在一个个优质项目的成功交付中。北京地铁八号线大红门桥站是公司成立初期承接的重点项目,全长253.5米,建筑面积14795.1平方米,地质条件复杂。田真童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程盯控关键环节,针对车站出入口与周边道路衔接难题,组织三方召开20余次协调会,采用“台阶式过渡”方案,保证施工安全并减少对交通影响。2018年项目竣工,“零事故、高效率”的表现让公司在地铁建设领域崭露头角。
走进中宇凌钧的荣誉室,满墙资质证书构成中国建筑业的微缩图谱。从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到特种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各类认证如同闯关勋章;AAA级信用企业、诚信经理人等证书在灯光下泛着金色光泽,这些由北京大诚启运信用评估机构颁发的认证,背后是三年零合同纠纷的纪录。
数字见证裂变式成长:企业成立三年即参与合同额6.68亿元的杭州地铁九号线SG9-4标段;在北京地铁八号线、南昌地铁延长线等国家级工程中,累计完成产值超15亿元。但田真童更看重另类数据:员工技能认证通过率80%,技术方案一次通过率78%,客户复购率达55%。
行业展望:以初心致匠心,以创新谋未来
田真童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和“双碳”目标提出,建筑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将成主流。
为此,中宇凌钧在他规划下制定“三步走”战略:未来两年完成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升级,拓展市政公用、公路工程等领域;加大智能建造投入,建立BIM技术中心;布局绿色建筑产业链,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是时代的印记。”从中央广播大学学子到中宇凌钧领航者,田真童用十余年坚守诠释“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对责任的勇于担当。未来,这位建筑行业践行者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管理为墨,在城市发展画卷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