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理论与实务的双重奏:财务专家王静的跨界赋能

2025-09-03 14:39:15 来源:- 作者:-

(文/陈思佳)在财务领域的学术与实务双轨中,王静始终是一位冷静而清晰的“摆渡人”。她既是一位深耕高校讲台二十余载的副教授,也是多家上市公司倚重的财务顾问。对她而言,财务从来不是停留在纸面的数字游戏,而是理解企业命运、辅助经营决策的一门语言。

“财务的背后是人、是组织、是战略,”王静常说,“真正读懂报表,就是读懂一家企业的全部故事。”这种从微观数据到宏观策略观察的贯通力,正是她多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反复锤炼的核心能力。

图片1.png 

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资深财务专家王静

 

学术深耕:从讲台到案例库

王静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并已取得运筹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专业的教育背景赋予她系统性的分析能力和结构化思维。同时,她曾在2001年至2002年间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访问学者,这段经历进一步拓展了她对企业财务与资本运作的认知视野。

1997年3月起,她在北京物资学院任教,为本科生、研究生和MBA学生讲授《西方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双语)》《公司财务(双语)》等课程。不少学生反馈,王静的课堂,总是“充满实战感”。她擅长把真实的企业财务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报表中识别风险、从数据中判断趋势。

这种强调“真实情境”的教学理念,也延伸至她的学术研究中。她所发表的《雅戈尔的资本王国——从报表看资本管理》《新兴公司与博世(中国)之年度交易》等案例,因分析透彻、贴近中国商业实践,被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及全球案例发现系统(GCDS)收录。这些案例不仅成为多家高校商科教学的材料,也为企业提供了可参照的资本管理范本。

此外,她在《小企业的定价策略分析》《生物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会计方法差异探究》等十余篇论文中,持续关注企业财务中的难点与盲点,从微观会计方法到宏观市场机制,提出诸多具有操作意义的建议。

 

实务赋能:为企业导入财务理性

王静并非闭门造车的学者。多年来,她以财务顾问身份深度参与数十家上市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管理系统搭建及财务管控优化工作。“企业的财务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她指出,“制度只有在能被落地执行时才有意义。”

她曾协助多家企业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流程,并在实施过程中提供持续辅导。一位曾与她合作过的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表示:“王老师不仅能指出问题,还能陪我们一步步调试系统、培训团队,直到机制真正运转起来。”

此外,王静还曾受邀参与政府预算审计工作,从公共财政层面进一步理解资源配置与风险控制的复杂性。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意识到,良好的财务管控不仅关乎企业生存,也影响着社会资源的效率与公平。

 

著书立说:把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

王静并不吝于分享她的学术积累与实践心得。她所译著的《公司理财原理与实践》《财务管理基础》等教材,因内容系统、案例丰富、语言清晰,被全国20多所高校选为课程用书。这些著作不仅融入了国际通行的财务理论,更紧密结合了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境,堪称“本土化财务教育的一次有力尝试”。

“财务教学不能脱离真实决策场景”她在访谈中谈到,“我希望学生即使还没有踏入职场,也能通过教材中的案例模拟现实中的决策压力。”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回顾王静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在复杂与不确定中,用财务专业为企业注入理性与秩序。她既不高谈理论,也不沉溺实务细节,而是致力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可沟通、可转化的桥梁。

当被问及如何保持对财务工作的热情时,她答道:“财务是一种‘向后看’的复盘,更是‘向前看’的预判。每一次分析、每一次制度搭建,都是在帮助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更稳健地走向未来。”

或许正是这种“既见数字,更见其人”的专业理念,让王静在学者、顾问、教师这些不同身份中始终从容而坚定。她没有选择站在聚光灯下,却真正影响了许多企业的命运和无数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这个数据充斥却未必透明的时代,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财务译者”——冷静、清晰、始终忠于理性,也始终不忘人性。


责任编辑: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