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创新技术标注电力铁塔建设新高度——记钢结构工程管理专家刘毅

2025-10-13 15:23:12 来源:创新技术标注电力铁塔建设新高度——记钢结构工程管理专家刘毅 作者:-

(文/刘生)广袤大地上,一条条银线穿越高山大川、戈壁荒漠,将电能输送到城市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输电网络作为现代能源体系的主动脉,不仅保障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用电,更支撑着工业生产、城市运行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运转。而在这条横跨山河的能源大动脉上,电力铁塔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支点——它伫立在风口、冻土、地震带与悬崖边缘,常年承受极端天气的考验肩负保障电能安全稳定传输的核心使命

然而,这些屹立在高山荒漠与城市脉络中的电力铁塔,正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强台风、暴雪、地震等极端天气频发,对电力铁塔结构稳定性与耐久性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用电负荷的持续攀升,传统电力铁塔在承载能力抗灾性能与运维效率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尤其在抵御强风、防止腐蚀抗冰防冻等关键环节电力铁塔的现有设计难以满足现代电网高效率的运行需求,成为制约电网升级的关键瓶颈。

在这一关乎能源系统韧性的关键领域,钢结构工程管理专家刘毅深耕十余年,始终扎根工程一线,直面复杂地貌与恶劣工况下电力铁塔的建设难题。他深入高原、海岛、重冰区等典型场景,系统调研不同地域下铁塔的运行痛点,精准识别其结构薄弱环节与施工运维难点基于扎实的现场数据与工程经验,他先后研发出多项创新技术成果:一种用于电力铁塔的辅助支撑装置、一种适用于电力铁塔的避雷装置、一种电力铁塔维修养护用升降装置、一种防结冰加强型铁塔的固定底座、一种超高压输电线路用铁塔加固装置、一种具有抗风耐腐蚀的电力铁塔、一种特高压铁塔组立抱杆。这些技术成果涵盖电力铁塔的基础防护、本体强化、施工组立与运维保障四大环节,构建起贯穿电力铁塔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升了电力铁塔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现代电网的稳定运行注入了强大动力。

图片1.png 

工作中的刘毅

 

这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中,“一种特高压铁塔组立抱杆”成为刘毅在电力铁塔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成果成果聚焦山区、高原、跨江等复杂地形下铁塔组立效率低、安全风险高、依赖大型机械的行业难题,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轻量化工程解决方案。

传统抱杆在无路通行区域展开困难,常需大量人力搬运构件,且起吊过程中线缆张力分布不均,易导致塔体局部受力过大,增加构件变形或倾覆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刘毅设计出新型高压铁塔组立抱杆。其采用多段式铁塔组架结构,各节段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可快速拆解与组装,便于人力或小型车辆转运,为复杂环境下特高压铁塔的高效、安全组立提供了可靠支撑。

其核心技术亮点在于电力铁塔顶部的可调角度起吊系统:抱杆顶端设有固定安装座,其上集成底座与支撑轴座,两侧连接可转动的横架。横架上设有可移动滑块,并通过连接板与吊具联动;更关键的是,两横架之间通过齿轮啮合传动实现同步调节,可整体改变起吊角度。这一设计使得线缆的受力点位置和张力分布可根据电力铁塔各段的对接需求动态调整,使吊装过程中的受力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塔身局部应力集中,大幅降低构件变形风险显著提升吊装精度与结构稳定性。此外,该技术成果采用自平衡支撑结构,无需依赖外部锚固,在坡地或狭窄作业面仍能保持稳定,有效降低施工准备周期与安全风险。

凭借结构简洁、操作便捷、维护成本低等优势,该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多个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项目,推动了特高压施工由“重型机械依赖型”向“轻量化、模块化、可移动”作业模式的转变。尤其在生态敏感区、高海拔地带和应急抢修场景中,其无需大规模开挖、不破坏地表植被、快速部署的优势愈发凸显,引领绿色建造与韧性电网的发展。凭借这些优势,该技术成果在行业内影响力日益凸显,赢得了来自同行和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已成为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领域的标杆典范。

电网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控制与调度的智能化水平上,更取决于每一座铁塔的结构可靠性与每一次组立的工程精度。钢结构工程管理专家刘毅,始终以务实创新回应复杂工况的挑战,在山野之间、悬崖之巅,默默支撑着现代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他用实践证明:再先进的电力系统,也必须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结构基础之上;真正的工程进步,往往藏于被反复推敲的技术细节之中。在每一次风雪来袭之时,是刘毅的工程实践,让铁塔立得更稳、电力输送更稳定——这,正是支撑电力动脉最沉静也是最坚实的力量。

 


责任编辑: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