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意见领袖:他们让粤语文化在网络上重新发光
在广州,说粤语、讲故事、拍视频、写专栏,这些都不只是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座城市总能让人找到自己的频率——有人用幽默记录,有人用文字沉淀,有人用镜头保存时光。
这些创作者中,有人用语言唤醒传统,有人用美食留住味道,也有人用影像寻找人与城市的情感联结。他们的共通点在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广州”这两个字,在网络世界中变得有温度、有表情、有生命。
让粤语重新闪光的人
在过去十年里,粤语从“地方语言”重新变成“文化符号”,而这种变化,与一群创作者的努力密不可分。
《粤知一二》的主持人郭嘉峰,以短视频脱口秀的形式,用粤语讲述广东人的幽默与日常。他一人分饰多角,把市井小事演成文化段子,也让全国观众都重新发现粤语的趣味。

而在另一端,劳震宇的表达则更沉静。
作为羊城网创办人、畅销书作家与视频博主,他更像一位长期耕耘的文化守望者。
他的节目《今日讲呢啲》《劳历事》常以轻松语调讲述岭南历史、语言演化与社会变迁,看似娓娓道来,却总能在故事背后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积累。
他编写的《粤韵唐诗》《童行永庆坊》等书,让新一代孩子在课堂与家庭中听见粤语之美。
如果说《粤知一二》是让粤语流行的人,那么劳震宇就是让粤语扎根的人。

从一碗云吞面到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
在广州,讲美食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动人的是那些真诚的记录者。
《品城记》的姚大秋,是最懂“街头烟火气”的主持人之一。他带着摄制组钻进小巷,从老字号茶楼到几乎没招牌的小饭馆,拍下广州人的真实生活。

另一位“美食达人TATA”,则用笔与镜头记录吃饭的仪式感。他不是为了流量而“探店”,而是用七年的时间、两万道菜的经历,构筑出一个“广府味”的数据库。

对他们来说,美食不仅是题材,更是一种城市记忆的延续。
女性的笔触:在日常中写下温度
黎贝卡、陈大咖、Megan——她们让广州的生活方式多了几分柔软与思考。
黎贝卡从记者到博主,用文字帮人重新认识“穿搭与自我”;陈大咖用犀利又温柔的笔触讲述都市女性的成长与幽默;Megan则以“老广夫妻”的视频记录琐碎日常,让人们看到广州家庭的温情。



在男性主导的内容领域里,这些女性创作者让广州的表达更完整——既有理性思考,也有生活的细节与情感。
年轻的表达:让广州更好玩
闹腾男孩KC,是让人一想到“广东搞笑”就会想起的名字。
他的短视频用粤语讲日常琐事,从“广东人过冬”到“妈妈的语言艺术”,笑料密集又极具代入感。

而李旅神(李欣),则用优雅的镜头记录旅行中的广州视角,她从电视主持人转型为旅行作家,用文字与影像连接世界。

他们都代表了广州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真实、幽默、轻盈,但不失深度。
城市的节奏,创作者的底气
广州的KOL生态,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不喧哗,却充满力量。
他们没有激烈的冲突与标签化的形象,而是在长期的创作中积累信任、建立影响力。
无论是脱口秀、vlog还是纪录片,他们的作品共同描绘出一种“广州式表达”:不急不躁,真诚、有温度。
岭南文化历来重视包容与务实,而这种性格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新的延伸。
在算法时代,他们选择不随波逐流;在喧闹的互联网,他们用理性与内容赢得尊重。
让故事继续被听见
在全国的城市内容生态中,广州是一股温和而持久的力量。
这些创作者让城市不仅被看见,更被理解。他们把粤语的韵律、美食的香气、生活的幽默,都带进了互联网的叙事中。
当短视频、播客与AI正在重塑传播格局,他们依旧用内容回应时代,用坚持守住文化的根。
他们不是在追赶潮流,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城市与世界对话。
广州,从不缺故事。而他们,就是让故事继续被听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