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景医学:揭秘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真相
众所周知,医学影像检查是辅助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方式B超、CT和磁共振成像等三种方式。不过,并不是所有患者对这三种方式的功能都很了解,更有一些的患者对影像检查的辐射问题担忧不已,今天我们就来有请成都全景医学的专家,来为大家揭秘一下,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真相。
不是所有的影像检查都会有辐射?
“要了解某种影像检查方式是否有辐射,关键要看它的工作原理。”成都全景医学的专家说道。据他介绍,B超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声波遇到不同组织产生反射波,并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因此不存在辐射问题。而磁共振成像,它的工作原理则是通过人为制造磁场,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射频脉冲激发、采集、转换信号,最终得到图像,因而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辐射。
“我们全景医学影像目前所配备的全球领先的PET/MR,就是将磁共振成像仪(MR)与正电子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为大型功能代谢与分子影像诊断设备,可筛查全身“毫米级”的多种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对早发现、早治疗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而且没有X线辐射,能真正做到绿色深度,十分适合健康人群定期体检。”成都全景医学的专家如是说。
如何看待医疗辐射?
在给出答案之前,记者也咨询了一些三甲医院影像检查专家的看法。他们告诉记者,大众之所以对医疗辐射有误解,在于大家对辐射的危害存在担心。但事实上,一个人接触了辐射,但辐射量必须高到一个阈值,才会出现危害,而影像检查中,医疗辐射量通常远低于阈值。关于这一点,记者也在成都全景医学专家那里得到了求证。
他表示,自然界中的辐射无处不在,引发电离辐射的放射性物质是人类居住环境的组成部分。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电离辐射41%来自石头、泥土及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气体;28%来自岩石、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15%来自X射线等医疗辐射;9%来自食物和饮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6%来自宇宙射线;1%来自高空飞行等。天然辐射源所致平均辐射剂量就世界范围来看,每人每年大约为2.4mSv,这种辐射称为天然本底辐射。
在采访末尾,成都全景医学的专家告诉我们,国家规定了接受医疗辐射的三大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制,相关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做了明文规定,而在这方面,成都全景医学所属的全景医学影像更是严苛执行国际标准质控体系,目的就是为了充分保障客户和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因此,该专家强调,如果是病情需要,患者则应坦然接受检查,万不能因为误解而延误诊治,毕竟身体是我们自己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