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传承古典文化 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01-07 10:18:15 来源:- 作者:-

——记古琴艺术家 赵芳

记者:石延枫一首独特改编的《离骚》,让聆听者仿佛遨游在古琴的世界里,从弦音流转中看见屈原站在汨罗江旁的悲壮,那种悠远的曲调不仅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演绎者多年以来的努力成果,赵芳,一位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文化进行改良和传播的艺术家,在生活节奏紧张快速的今天,依旧坚持着演出与创作,将平静、安宁、祥和的人生真谛与佛家思想,借助于琴声传递给每一个人。

2018年5月12日,赵芳在中国郑州,举办了一场个人公益音乐会。当时已经是中国乐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术产业联合会副会长的她,在众多荣誉加身的情况下,凭着自己在整个音乐行业内的影响力,将古琴的音乐治疗作用,传授给因为生活紧张,压力日渐增长的工作族们。在演出开始当天,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人满为患,人们倾听着高山流水,感受着由古琴演奏出的阵阵佛音。“音乐可以作为治疗的手段,最早是在1890年由奥地利医生厉希腾达尔提出的。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可以通过演奏者的技术引起其他人的共鸣,甚至可以起到消除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作用。我能感受到,整个会场的人们都在用心倾听,我们沟通起来毫无障碍。”在音乐会中,赵芳感受到了人们都在用心倾听,更是让她坚定了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琴要走艺术,继续传承下去的决心。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人引以为傲的四种术,而现如今,琴乐则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地一种乐器形式。赵芳正是因此更加坚定了传承古典文化的精神,并且在聆听佛音时有所感悟,将其融入进了个人古琴专辑《云禅》中。《云禅》中包括10首曲谱,将佛教精神与古琴艺术完美地相融合起来。

“琴充满了无限可能,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能够代表中国最古老乐器的乐器,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它。在美国有着居住经验的赵芳深受中西多元文化的滋养,她深知古琴的传承必须要依靠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不能把仅仅它当成一件乐器来学。

“弹琴并非练的是人,而是心。”自2015年起,赵芳先后获得2015年中国优秀音乐家奖突出贡献奖、2017年中国文化艺术行业杰出人物一等奖、第四届中国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一等奖。在古琴弹奏的整个行业内,赵芳家喻户晓。

“弹琴其实非弹琴,弹琴练的是心。当有一天,你意识到每天的习练已经超越了身体,开始作用到内心的时候,修炼才真正开始。这也是我也在一直在探索的,我理解的进取精神。”除了经常被邀请出席各大演出活动之外,赵芳同时也兼任着许多社会兼职。她是中国乐器协会的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产业联合会的副会长,也是中国大众音乐协会的理事。

在担任中国大众音乐协会理事的同时,赵芳举办了2015年国际古琴演奏交流会在担任中国乐器协会常务理事的期间,赵芳用她在行业内的广泛影响力,策划并且举办了享誉整个音乐界的大师之声国际音乐会。本次音乐会由中国乐器协会、北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打造,除赵芳本人也参加了表演之外,还邀请到了包括马克西姆(克罗地亚钢琴大师)玛蒂娜•斯托克(国际竖琴大师)瓦列里•索科洛夫(乌克兰著名小提琴家)巴尔托米耶•杜希(波兰著名萨克斯大师)李闰珉(韩国钢琴大师)二見勇気(日本钢琴家)在内的数位国际音乐人。赵芳表示,音乐是没有国际的,本次举办这次大师之声的国际音乐会,也是想让不同国度的音乐工作者,共赴一场视听盛宴,更是给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带来一次亲身体验各国音乐文化交流的机会。

“现在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到达了一定程度,很多人开始停下来思考,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什么?古琴在音乐上追求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虚自然,最终达到佛家的和融,恰恰是现代人缺少并渴求的。”在赵芳看来,古琴带有深刻的哲学性,自古以来都是小众艺术的古琴,如今能被越来越多的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所喜爱,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幸事,也是像赵芳这样一直在不懈努力的艺术家们,所追寻的结果。

寻找人们长久以来失去的天真、自然,逐渐形成平和的心态和世界观去面对生活、面对生命、面对社会、面对自然。这是赵芳所用琴声传达给人们的生活态度。

责任编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