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南雁有座山“姓”朱,它的故事和平阳这家族有关

2019-02-18 11:16:59 来源:- 作者:-

在连绵起伏的南雁荡群山之中,有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峰,名为“朱公山”。看那山峰,蓝天白云之下,恍若天城,气势恢宏,远远望去,似有刀枪剑戟,旌旗猎猎,像是众多天兵天将立于天城,气冲云霄;清晨醒来,走在溪南村的文公路上,云雾萦绕山间,如飘带,似轻纱,看那山若隐若现,又如天上群仙正在赶往蟠桃盛会的途中;尤其在细雨朦胧中,或是在夜幕降临后,那两座硕大的主峰,就像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妇,他们手挽着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图片1.png 

在山下溪南村长大的我,开门见山,一年四季,都在领略这座美丽山峰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平时忙于工作,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我,有一天突然觉得有必要说一说这座山为什么叫“朱公山”所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又翻阅了《瓯南朱氏通志》等史料,于是乎转载了下面关于这座山和一个家族的故事。

图片2.png 

故事要从唐朝女皇武则天那个时代开始说起。在女皇武则天的年代,她任命的诸多宰相中,有一位宰相叫朱敬则,他的后人因剿黄巢有功,在福建任官职,后从福建莆田迁居平阳泾口杉桥(今水头三桥)。到了宋代,这个家族已发展成为当时平阳的名门望族。尤其是在南宋时期,杉桥朱氏家族一共有过三个武状元,八个文进士,十一个武进士,可以说是文武簪婴,甲第蝉联,旗杆林立。

大概是因为宋朝廷国力日渐衰落,朱氏先祖考虑到自己的家族是官宦世家,担心宋朝灭亡之后家族会受到牵连。于是乎,未雨绸缪,事先准备了后路,族人先后不断迁出泾口(今水头)。南雁镇溪南村的朱氏肇始祖克钦公便是其中一支,朱克钦为泾口杉桥肇始祖朱憤七世孙,官授国子监直讲,家中殷实。从水头杉桥翻过蒲岭山古道大约步行一个时辰可以到达溪南,见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便决定要迁居到此处安身避祸的想法。

图片3.png 

朱黼,字文昭,南宋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南雁镇溪南村朱氏肇始祖克钦公第五代孙。朱黼祖父朱允罕,是位进士。父亲朱士髦,是个善士。姑姑朱婵媛在南雁西洞修道羽化成仙,人尊朱仙姑。朱黼,生于宋绍兴年间,父亲过世早,母亲杨氏知书识礼,对他教育很严,希望朱黼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朱黼少时拜瑞安陈傅良为老师。陈傅良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学问渊博,为官清正。在陈傅良众多学生中,唯有朱黼能传先生之业。当时朱黼好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叶适,曾为朱黼母子写了一首赞美诗:“文昭有贤母,白首教篇章。义并三迁峻,书成白卷长”。杨老夫人就像孟母,对朱黼倾注了全部心血。朱黼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殷殷期望,以巨著《纪年备遗》而闻名于世。清乾隆间,张綦毋《船屯渔唱》里还说起:谁似三桥朱处士,白头有母教篇章。”足见朱黼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朱黼虽生平屡举不第,但壮志不坠,他栖居南雁溪南,耕读持家,奉养老母,深居简出,潜心学问。虽为布衣,但很关心时政,对南宋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的形势,忧心如焚,十分悲愤,尤其痛恨那些懦怯的主和派。在躬耕之余著书立传,驳斥主和派悲观失望的论调,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巨著《纪年备遗》。该书自尧舜到五代,共一百卷,三千余篇,数十万字。这部大作的出现,不仅对学术研究颇有贡献,而且为当时主战派和南宋民众树起抗金复国的精神支柱,影响巨大。叶适为《纪年备遗》作序时说:“文昭蓬累耕南荡上,山水叠重,声迹落落,人不知其能传陈公之业也。”“众言之淆乱,则折而一之,伪谬之相承,则厘而正之。”朱黼在书中对外夷侵华的历史以及兴废过程的内容写得非常详尽。在谈到自己著书的目的说:“吾为书之志也,书法莫大于此矣,报仇明耻,贵内贱外其次也。”他所反对的是一切不义战争,明确提出“报仇明耻”,他的“贵内贱外”并非盲目排外。他在书中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凡是偏安一隅不思图强;凡是发起侵略、不义之战;凡是阴谋篡位夺权,总归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罢了。这一论述以历史上活生生的事实作依据,无疑在国难深重的当时,给悲观论者当头捧喝,对坚定民心进行抗金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扩大这本书的影响,当年的有识之士魏仲举,录有《偏安本末》28卷,另外取名《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大量刊印出售,对韩侂胄的北伐产生过一定的作用。除《纪年备遗》外,朱黼还写了《纪年统纪论》,这两部著作历经战火,非常遗憾,至今已散失。但部分篇章收录入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和《困学纪闻》等书。其《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还见录于南宋《直斋书录解题》、元代《文献通考》、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等书。

图片4.png 

朱黼逝世后的第二年,叶适回忆起这位满腹经纶、怀才不遇的老友,曾为他写了一篇悼词“呜呼!子生逾七十,余犹病其不延。子讣已隔年,余尚意其或存。独钓孤耘,蜑浦蛮村,汲坟鲁壁,暗理冥沦。蓬蒿当径兮蒹葭门,面肉臃仲兮眼眵昏。书成家而不食,辑野茧以自温。嗟子去今何之兮?电先置,云后轩。听我苦词,有来荧魂。”悼词简短,情感真挚动人,仿佛听到作者悲号之声,寄托深刻哀悼。多年后,叶适在家中遇到一个会相术的朱姓族孙朱相士,还做了一首诗,开头就说:“南雁书竹长砌萝,碧云溪底晒庭莎。”怀念友人之情,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忘。明弘治年间,县建乡贤祠,奉祀宋、元、明乡贤44人,朱黼赫然在列,为其中之一。

图片5.png 

朱黼生前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认为只要政治清明,国势定会强盛。由于《纪年备遗》成书后,影响颇大,虽隐居南雁溪南,后渐为世人所知,也更为乡人尊敬。今南雁群山中有朱公山,便是因朱氏得名,就是后人为了纪念朱黼这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历史学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悠悠岁月,南雁荡朱公山,这座文化名山,在如今南雁16公里碧溪诗画示范带的建设大潮中必然会重新涣发其无穷的魅力!朱公山下溪南,作为示范带的样板村,正着力深挖朱氏家族历史文化名人,聘请当代名家做顾问,儒释道三教旅游文化内容并举,规划打造“南宋文化村”,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

朱公庇佑,乡村振兴,南雁荡旅游胜地定将走向世界。(朱招宠)

责任编辑: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