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羽筑梦”红色探索小队:寻访京城历史纵线,以青年之声传承信仰火种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青羽筑梦”红色探索小队圆满完成了一次跨越百年的精神之旅。队员们循着历史的脉络,从北大红楼到宛平城烽火,穿梭于香山革命风云,驻足于明代反贪警示,最后凝望圆明园残垣,在“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的主题实践中淬炼思想,并以青年之力将这份炽热信仰播向社会。
脚步丈量时光,纵览信仰历程
首站,北大红楼厚重的木门缓缓开启。五四游行筹备室激荡人心的号角犹在耳畔,李大钊办公室内那份沉潜思考的光芒令人肃然。在这里,队员们深刻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惊涛骇浪如何孕育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星火,深切感受到思想解放对于民族觉醒不可替代的先导价值。
次日,小队线上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展览让小队沉浸于民族危亡的壮烈时空。一件件凝固岁月的实物,一幕幕复原的场景,清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的担当与伟力。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民族脊梁”并非口号,是血肉铸就、精神永存的时代证言。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新中国奠基》的主题展览前,历史迎来澎湃转折。从“进京赶考”的质朴初心,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气魄,队员们触摸到共和国诞生的磅礴心跳。“赶考”二字,跨越时空,叩问着每位队员对当代责任的理解:如何答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新考卷”?
实践的后段则侧重历史镜鉴。“明镜昭廉”文化园中,队员们对比古代反腐实践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性成就,围绕“廉政与青年责任”展开了激烈而深沉的讨论。圆明园遗址西洋楼巨大的断壁残柱无言矗立,队员们在其间讲述近代历史之殇,探讨民族复兴的现实路径。历史伤痕如锥如刺,激发的不仅是悲愤,更是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核的思索与认同。
青年担当:做历史的“翻译者”与“传递者”
实践的意义远非行程积累的风景,更在于小队的每一位成员,主动肩负起红色精神的传递者。在每一个历史现场,队员们化身为生动的桥梁:
在北大红楼前,面对参观者困惑的眼神,队员们用精准的历史细节,讲解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荆棘之路。对抗战历史不甚了然的孩子们围聚在队员们身旁,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了“民族脊梁”的真实分量。
在香山纪念馆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拉着队员的手激动地说:“当年跟着队伍‘进京赶考’的人走了太远了……”队员们的讲解让这些褪色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让不同年龄的参观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精神传递的渴望。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一个小男孩指着残破的石柱追问:“为什么被打坏?”队员们蹲下身,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那场野蛮的焚掠,并巧妙将民族苦难与今日自信紧密相连。游客感叹:“你们的解释比单纯看说明牌更走心。”
行程价值:铸魂育人,启迪未来
这次北京之行,是一次身临其境的学习课堂,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与价值实践。
“历史长卷”唤醒青年责任自觉: 五天的历史纵深,构成一幅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觉醒、从抗争到胜利、从建设到复兴的壮阔图景。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次思想觉醒、每一次血火抗争、每一步革新图强,都是一代代青年奋楫前行的历史书写。青年承继使命,责无旁贷。
红色根脉锻造价值脊梁: 李大钊的坚定、抗战英烈的无畏、赶考路上先驱的清醒、清官廉吏的警醒、废墟昭示的沉重,无不深刻塑造着队员们的核心价值观。“赶考”精神不止于过去式,更激励青年在新时代征程中保持清醒、勇毅前行。
双向教育催生深层次价值认同: “青羽筑梦”小队在实践中突破传统单向参观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教育。队员们在输出知识、解答疑惑、启迪他人的过程中,自身认知得以深化与重构。这种“传递—强化”过程,显著增强了青年对红色文化、对时代责任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归属。
“青羽筑梦”小队的实践表明,青年从来都是时代的创造者与推动者。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厚度,用声音点燃精神的传承。红色记忆,必将由青年们亲手锻造的崭新灵魂接续滚烫传递,为民族复兴凝聚不可阻挡的青春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