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石榴籽”宣讲团深入秀山开展社会实践
青春聚力石榴籽 同心筑梦助振兴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6日至12日,长江师范学院“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以下简称“石榴籽”宣讲团)深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多个乡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以理论宣讲为引领,融合文化传承、红色教育、实地研学与产业调研,在基层一线凝聚民族共识,贡献青春智慧。
一、 何谓“石榴籽”宣讲团
长江师范学院“石榴籽”宣讲团是一支依托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特色理论宣讲队伍。其核心使命是面向基层、面向青年、面向各族群众,生动宣讲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本次“三下乡”活动,正是该宣讲团践行使命、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
图1. “石榴籽”宣讲团成立仪式照片
二、 为何深入基层宣讲
长江师范学院“石榴籽”宣讲团坚持深入基层,聚焦服务以下三大目标。
1.凝聚思想共识:将宏大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转化为贴近群众生活的鲜活故事和具体实践,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2.赋能乡村振兴: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地方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调研献策、文化赋能、智力支持,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
3.培育时代新人: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三、长江师范学院如何行动
宣讲团紧扣目标,在秀山展开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其核心做法体现在:
1.理论宣讲“接地气”,政策入脑入心
在龙凤坝镇大寨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等地,成员们发放自制宣讲手册,结合当地各族群众共建产业路等生动案例,深入浅出讲解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在梅江镇民族村,创新性地以“六颗石榴籽”(界碑红籽、苗岭彩籽、赛场金籽、庙会火籽、深山核籽、山乡青籽)为线索,讲述全国各族人民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引发强烈共鸣。
图2. 实践团成员开展民族政策宣讲
2.文化传承“润童心”,厚植团结基因
针对梅江镇民族村民族小学(全县唯一双语教学小学)学生,精心打造“非遗里的思政课”。组织孩子们体验制作漆扇、艾草香囊、扎染等非遗技艺,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传递亲情友爱、拼绘“民族团结图”,让抽象的团结理念变得可触可感。举办民族趣味运动会(石榴籽投壶、民族火车、竹马球等),让民族文化从课本“活”起来,在欢声笑语中播撒团结的种子。
图3.民族趣味运动会上的竹马球项目
3.红色教育“育新苗”,赓续精神血脉
开展“童声传党音”活动,系统培训30名“小小红色宣讲员”。通过“声带早操”练发声、指导演讲技巧、鼓励分享民族团结故事,帮助孩子们克服胆怯,成长为自信的共同体意识传播者。组织实地研学,走访秀山法院洪安人民法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学习其化解矛盾促团结的“三联”工作法;探访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复兴银行等红色遗址,感悟革命历史;考察世界灌溉遗产巨丰堰、平茶洞土司遗址,探寻民族团结的历史根脉与智慧结晶。
图4.“童声传党音”培养“小小红色宣讲员
4.产业调研“献良策”,助力乡村发展
深入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聚焦秀山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在大寨村调研织锦产业带动留守妇女增收、“菊花茶自创自收模式”;在龙凤花海景区分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分红机制;在国防教育基地探讨“教育+旅游”模式带动餐饮、民宿、文创等配套产业。特别关注民族村的茶叶产业,其标准化工艺使产品远销海外,“片区带动”模式有效减少了村落矛盾,改善了村民精神面貌,成为产业振兴促进乡风文明的生动案例。
图5.团队走访调研龙凤花海景区
短短7天,行程1000余公里,“石榴籽”宣讲团的青年学子们开展了10场理论宣讲、8场文化活动、6次深度调研。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热情传播理论,用智慧服务发展,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时代内涵。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社会锻炼,更为长江师范学院进一步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巴渝文化研究与实践、打造具有理论深度和长师辨识度的宣讲范式奠定了坚实基础。“石榴籽”精神,必将在服务民族复兴伟业的青春征程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