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误读了 1011:币安宕机风波真相
美东时间 10 月 10 日 16:50(北京时间 次日 00:50),受宏观利空消息影响,加密市场突发剧烈波动并迅速闪崩。就在同一时刻,Donald Trump 在其社交平台发文,宣布自 11 月 1 日起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 100% 关税,并计划对“任何及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限制。
根据 Binance 于 10 月 12 日发布的官方说明,币安的核心系统,包括期货与现货撮合引擎及 API 接口在整个极端行情期间均保持正常运行,也就是说,并未出现外界所称的“全面宕机”。
不过,币安承认在美东时间 17:18 (北京时间 次日 05:18)之后,平台部分功能模块确实出现短暂技术故障,并伴随个别资产价格脱锚异常。这些问题集中在非核心交易功能上,包括:
1、内部转账延迟:用户在账户间划转资金出现短暂滞后 。这可能影响用户在剧烈波动时及时调拨保证金。
2、Earn理财产品兑换问题:部分理财产品赎回遇到技术故障 。
3、部分资产脱锚:几个与币安平台相关的资产价格异常下跌。例如 USDe(Ethena Labs发行的合成美元稳定币)、BNSOL(币安版SOL质押代币) 和 WBETH(币安发行的WBETH代币) 在币安平台上 短暂脱锚,价格大幅下跌 。其中USDe在币安一度跌至约0.65美元,但在其他主流市场上保持正常 。
综上,当晚币安并未发生整体宕机,主要交易引擎稳定运行。但确实有局部服务异常:转账、理财赎回等模块短暂故障,币安自身发行/托管的部分资产出现了价格异常。这些问题成为社交媒体上“币安崩溃”传言的由来,但事实与传言存在偏差:币安的撮合引擎和交易功能保持正常,并非全面瘫痪 。
宕机持续时间与修复过程
根据币安公告描述,本次极端行情持续约1小时10分钟,从20:50 UTC开始至22:00 UTC结束 。平台技术故障则出现在21:18 UTC之后不久,集中爆发于21:36–22:16 UTC之间 。也就是说,币安的局部功能异常大约持续了数十分钟时间。
修复过程方面,币安团队在问题出现后迅速展开排查,并于行情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了受影响用户的赔偿 (下文详述)。官方在10月12日发布详细声明,对技术问题进行透明披露并提出后续改进措施 。例如,针对部分币种K线显示异常(价格显示为0)的情况,币安确认这是界面显示错误(小数精度调整所致),并立即着手修正UI显示逻辑,防止类似错误重现 。
对用户交易体验的影响方面,虽然币安核心撮合引擎正常,但由于一些功能故障,部分用户在极端行情中无法正常操作:有用户反映交易界面按钮失灵、止损单卡死、挂单无法成交,而强制平仓却照常执行 。换言之,瞬息万变的行情下,一些用户没能及时撤单或追加保证金,只能眼看持仓被强平。这并非因为撮合引擎停摆,而可能是前端卡顿或内部转账延迟导致用户错过了自救时机。这一点币安联合创始人何一也公开致歉,表示“过去16小时因用户涌入过多,部分用户交易遇到问题,非常抱歉”并承诺对于因币安原因导致的亏损会登记核实赔付 。由此可见,用户交易确实受到局部故障影响,币安也认可平台需对因此造成的损失负责。
再看风控机制的表现:极端行情下,多币种瞬间暴跌甚至闪崩。不过币安强调其期货强平机制相对稳健,并未发生因异常价格而“大规模误杀”仓位的情况 。原因在于币安期货采用了标记价格作为强平依据,当现货价格出现异常插针时,标记价会自动剔除异常成分,从而防止不公平的强制平仓 。官方指出,在此次闪崩中,很多小币种因为买单匮乏而触发了陈年挂单,使得交易界面价格瞬间下探,但这些极端K线并未直接导致期货用户被强平 。因此,可以说币安的风险控制机制在大部分情况下发挥了作用,保护了期货多头不被异常价清算。同时,币安未触发更严重的风控手段(如全仓自动去杠杆ADL)来平抑行情,这表明系统整体可控 。
当然,少数风控薄弱环节也暴露出来:币安统一账户允许用户以USDe、WBETH、BNSOL等资产作保证金,这些资产在币安现货价格脱锚瞬间保证金价值骤降,引发连锁爆仓。这类跨市场联动风险在此次事件中凸显,币安事后也宣布将优化价格指标机制,为USDe等资产引入外部价格锚定和软价底,增强极端行情下的稳定性 。综上,币安系统在此次暴跌中运行了绝大部分核心功能,风控机制总体有效,但局部技术故障确实干扰了用户操作,并对部分使用特定资产作为抵押的用户造成严重损失。
爆仓数据:币安清算量是否异常?
此次“10·11”闪崩被称为加密史上最大单日爆仓事件。Coinglass数据显示,24小时内全网共计约192亿美元仓位被强制平仓,涉及约162万名交易者,创下历史纪录 。这一规模比此前任何一次崩盘都要高出数倍 。那么币安在这场风暴中的清算量是否异常?数据揭示的真相是:币安并非爆仓最严重的平台,反而低于若干同行。
各交易所2025年10月10-11日24小时内爆仓量对比(数据来源:Coinglass)
从上图可见,去中心化合约平台 Hyperliquid 因采取完全链上透明记录,其爆仓数据高达约103亿美金,占总清算量的 53% 左右 。其次是 Bybit,约 46.6亿美元 。相比之下,币安公开数据显示约为 24.1亿美元,只占总清算量的 12%左右 。其他平台如OKX约12亿、HTX约3.6亿美金不等,均远低于币安平日占有的市场份额比例。表面上看,币安这次的爆仓规模不仅没有超常,甚至相对“偏低” 。官方也强调,币安平台处理的强平量占总交易量比例很低,说明此次暴跌主要还是由整体市场因素驱动 。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统计口径的问题。Hyperliquid联合创始人 Jeff Yan 指出,许多中心化交易所对外披露的强平数据可能大幅低估实际值。以币安为例,其API文档规定每个交易对每秒仅输出最新一笔强平记录,如果瞬间有数十笔强平同时发生,只有最后一笔会被记录在案 。在剧烈波动时,每秒可能发生数百笔强平,实际清算额可能被低报至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CoinGlass官方也佐证了这一点,称由于币安只报告每秒一笔强平订单,“实际爆仓金额很可能高得多” 。Wintermute创始人 Evgeny Gaevoy 更估计,全网真正的清算规模或达250亿~300亿美元,远超官方统计的192亿 。因此,有业内人士怀疑币安的实际爆仓量被隐藏了一部分,并非真的如此之低 。
到底应如何看待币安的爆仓数据?综合分析:公开数据显示币安爆仓并不异常,并非重灾区,一半以上清算发生在Hyperliquid等新兴平台 。但由于统计方式限制,币安实际清算额可能高于公布值。不过,即使按业内猜测上调,币安的爆仓规模大体上仍在市场正常占比范围内,并未出现比如“币安一家占据大半清算”的离谱情况。更何况币安期货采用标记价、阶梯保证金等风控措施,一定程度减缓了强平踩踏 。因此,没有证据表明币安的爆仓量在同期平台中异常偏高。相反,一些完全透明的平台数据凸显了中心化交易所在数据披露方面的不足,也成为社交媒体上猜测的来源。币安CEO赵长鹏也间接回应了关于数据透明度的质疑,称“有人选择隐藏、甩锅或攻击对手,而BNB生态的参与者拿出数亿真金白银保护用户” 。这被解读为对Hyperliquid等的回应:币安选择用补偿用户的行动而非过多纠结数据口径之争。总之,就清算数据本身而言,币安此次并未“独坑”用户,其表现与整体市场波动相符。
币安的赔偿措施与官方声明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市场事故,币安采取了快速补偿和安抚措施。首先,针对因平台技术问题导致的直接损失,币安在事件发生24小时内全额赔付相关用户,累计金额约 2.83亿美元 。这部分赔偿主要覆盖:持有脱锚资产作保证金而被强平的用户,以及因内部转账延迟/赎回卡顿无法及时追加保证金而爆仓的用户 。币安承诺对此类情况“承担责任,已全额覆盖用户损失” 。据公告说明,赔付共分两批完成,总计约2.83亿美金 。换句话说,凡是在2025年10月10日21:36–22:16 (UTC)之间因USDe、BNSOL、WBETH等资产脱钩导致仓位爆仓的用户,币安已经将损失金额补发到这些用户账户 。Ethena(USDe发行方)CEO也证实,币安在事件后不到一天即完成了受影响用户的补偿 。这一举动表明币安认可这些损失由其平台异常引起,并主动买单。
其次,币安在事后推出了更大范围的“同舟计划”救济方案,总额高达 4亿美元 。该计划于10月14日深夜公布,包含两部分:
1、用户补贴计划(3亿美元):针对10月10日00:00–10月11日23:59 UTC期间在币安合约或杠杆交易中发生强平且损失较大的用户,发放总计3亿美元等值的USDC补贴 。符合条件的用户每人可获得4至6000 USDC不等的补偿,具体取决于其爆仓损失金额和占比 。官方强调这属于定向支持,旨在安抚受此次暴跌冲击最严重的用户 。
2、机构扶持计划(1亿美元):为受冲击严重的机构客户提供总额1亿美元的低息借贷支持 。符合条件的机构和VIP客户可以申请低息借币,以缓解流动性压力、维持运营 。这一举措被视为维护市场稳定、防止连锁反应的重要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币安在提供上述巨额补偿的同时,并未在法律层面承认对用户损失负有过失责任。官方声明强调,此次市场崩盘首先是宏观因素导致,币安的平台故障是事发之后出现,并不是导致市场下跌的原因 。因此,币安将补贴定位为“用户支持计划”,而非赔偿法律上的损失赔付,并明确表示“不承担用户因市场波动遭受的损失的法律责任” 。换言之,币安将这4亿美元视作履行“以用户为中心”原则的主动善举,而非承认自身过错。不过在舆论和用户眼中,这样的快速大手笔补偿无疑展现了币安对受影响用户的诚意和担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部分质疑声音 。
此外,币安高层也纷纷发声:何一表示对于币安原因造成的亏损会逐一核实赔付,但因市场行情导致的亏损或用户错过的盈利不在赔付范围 。赵长鹏则在X平台发文称“关键参与者自掏腰包数亿保护用户”并影射某些同行“选择隐藏、甩锅或攻击对手” 。这些言论一方面强调币安积极负责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试图将币安与此次事故的直接因果关系撇清。
官方公告在透明度上也做了充分工作。10月12日币安发布的《市场波动事件声明》详细回顾了市场与平台状况,逐条回应社区关切 。声明用时间线证明市场暴跌先于平台脱锚问题发生(价格最低点出现在21:20,而严重脱锚始于21:36) ,以此澄清“币安故障引发崩盘”的说法。公告还对技术故障、补偿方案、异常K线原因等进行了解释,并承诺持续复盘改进、定期更新进展 。可以说,币安在事后的态度是坦诚公开的:既承认了自身小范围技术失误并做出巨额补偿,又坚持市场暴跌乃大环境所致。这一立场与用户关心的焦点之间形成了微妙平衡。总的来看,币安既给出了真金白银的补救,又避免了在公众场合承认“此次事故是我们引发”的责任论调。
舆情演变:归因币安的12 小时
10·11 事件初期,舆论的焦点并不在币安。行情触发点是特朗普宣布提高对华关税并限制软件出口,传统与加密市场同步跳水,主流分析一致认为是宏观利空叠加高杠杆泡沫破裂。同时,Hyperliquid 等平台上几笔异常提前建仓的巨额空单,也让外界更关注“巨鲸狙击”与“政策信号”的关系,而非某一交易所的技术问题。
但在行情结束约十二小时后,舆论风向开始转变。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格式雷同、内容近似的帖子,将“币安宕机”“无法操作”“脱锚爆仓”作为统一叙事模板,集中在短时间内被放大传播。以推特和小红书为代表的内容平台,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多组几乎一致的截图与措辞,舆情中心由“宏观崩盘”迅速迁移至币安责任。
在这股情绪潮中,部分账号开始通过编造细节、歪曲截图获取流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个自称“6哥”的账号,发布了“亏损2000万仅获0.26元代金券”的帖子。该说法很快在多个社区被转发,甚至被搬运至英文区,引发进一步误读。事实却是,币安在事发 24 小时内已完成两批共计 2.83 亿美元的补偿,并于 10 月 14 日推出总额 4 亿美元 的“同舟计划”。经第三方媒体复核,所谓“0.26 元券”并不存在,链上分析也显示该账号资金流与其自述亏损规模完全不符。
这一事件成为典型案例:信息不对称+模板化传播+情绪放大。截图比公告更快,谣言比澄清更易被传播。当平台选择用公告、赔付和数据去对冲情绪时,部分“吃人血馒头”的账号却在收割流量。
从传播规律看,“归因币安”的舆情在短时间内发酵,与事实无关,却深刻揭示了当下加密市场的心理结构,在极端行情里,人们更需要一个可以承担情绪的对象。而币安,恰好是最显眼的那一个。
社媒传言真相
暴跌过后,社交媒体上围绕币安出现了诸多说法和猜测。以下梳理几个主要误解观点,并对照权威信息进行澄清:
误解1:币安平台宕机导致市场崩盘。有传闻称币安在行情中“拔网线”或系统崩溃,直接引发币价暴跌。事实是,币安核心交易系统当晚始终正常运行,市场闪崩由宏观利空和高杠杆多头踩踏引发 。币安确有局部功能故障(转账延迟等),但发生在市场暴跌之后 。暴跌是全网性的,非单一交易所主导,币安作为龙头体量大才被“背锅” 。正如币安公告所示:“崩盘发生在脱锚问题前15分钟”,币安的技术故障是结果而非原因 。
误解2:币安USDe稳定币彻底崩盘。不少讨论集中在USDe短时跌破0.7美元,认为币安自有稳定币系统出了大问题。事实是,USDe并非币安发行(其发行方为Ethena Labs),且此次脱锚仅发生在币安等少数中心化平台,DeFi市场上的USDe始终保持1:1锚定 。Dragonfly资本合伙人Haseeb Qureshi就指出,USDe在Curve等去中心化池子没有脱锚,问题出在币安内部价格机制 。币安也证实USDe的异常属于“内部技术问题”,并非USDe本身算法崩溃 。同时USDe铸造和赎回功能全程正常,24小时内有20亿美元USDe被顺利赎回 。因此,说USDe“死亡”并不准确,根本原因在于币安平台对该资产的定价出现了偏差,币安事后也通过引入外部价格源、设置软价底等措施来防范类似问题 。
误解3:币安爆仓惨重且隐瞒数据。有意见认为币安全网爆仓最严重,却通过技术手段隐瞒实际清算量。事实是,公开数据显示币安爆仓量约24亿美元,远低于Hyperliquid的约103亿和Bybit的约46亿 。币安强平单以多杀多为主(约59%为多头爆仓),并非异常偏离行业整体【32†0-L0】。不过,中心化交易所强平数据存在低报可能已成共识 。币安API每秒仅记录1笔强平,令瞬时大量爆仓未计入官方统计 。因此业内推测币安实际清算额可能高于报告值,这一点币安尚未公布详尽数据。需要强调的是,即便考虑潜在低报,币安的实际爆仓比例大体与其市场份额相符,并没有证据显示币安刻意瞒报或有异常巨大的未披露亏损。相反,此次真正爆仓最惨烈的是Hyperliquid等完全链上平台,其数据透明也暴露了中心化平台在极端行情下的数据处理策略差异 。币安CEO对此的回应(暗指有人“隐藏、甩锅”)表明币安并不认可“隐瞒数据”这种指责 。总之,币安报告的爆仓数据偏低是技术局限所致,并非有意造假;在行业整体损失中币安并非最突出的一家 。
误解4:币安不赔偿、推卸责任。一些受损用户一开始认为币安不会赔或在推责。事实是,币安不仅火速拿出2.83亿美元全额赔付技术故障相关损失 ,还启动了额外3亿美元用户补贴计划 ,总投入达4亿美元用于安抚用户和支持机构 。币安官方虽强调此次事件主要因市场因素,不承担合约交易亏损的法律责任 ,但在道义上已最大程度补偿了受影响用户。何一公开承诺“币安原因导致的亏损会逐一赔付” 也得到了兑现。相较之下,其他交易所并未有如此规模的赔付举措。这显示“币安不管用户死活”的说法并不成立——相反,币安拿出了迄今业内最大规模的一次用户赔付,展现出承担责任的姿态 。
误解5:币安操控K线和交易,故意坑杀用户。暴跌后有人发现币安删除了ATOM/USDT交易对瞬间归零的K线,质疑币安篡改数据、隐瞒事实 ;也有人抱怨暴跌时“币安按钮卡死,只有爆仓在执行”,怀疑平台有意限制用户操作来“收割” 。事实是,币安承认部分币种出现了“价格显示为0”的异常,但这是由于调整报价精度导致的前端显示BUG,并非这些币种真的价值归零 。对于明显不合理的异常K线,币安选择从行情图上剔除错误数据点(俗称“修复K线”),此举在技术上是为了恢复图表的准确性,但沟通不及时引发了社区对透明度的质疑 。需要强调,币安删除的是错误显示的数据,并未平掉用户仓位;强平发生与否由实际市场交易决定,而非由K线图形状决定。至于部分用户交易卡顿,则源于系统压力和功能故障(前述转账延迟等)而非人为锁仓。币安后续升级了系统以改善性能,并表示将持续优化界面显示和撮合效率 。总而言之,没有证据表明币安刻意操纵K线或限制交易来谋利;相反,那些异常现象更可能是系统缺陷,在极端行情下被放大,币安也在事后及时修正并补偿了因此受损的用户。
误解6:币安遭遇黑客攻击或恶意做空狙击。在社区中流传着“有人利用币安统一账户漏洞发动攻击”的阴谋论,称有预谋地猛砸USDe、WBETH等币安保证金资产价格,引发连环爆仓 。事实是,币安官方否认遭到黑客入侵或外部攻击 。从监控看,当时没有发现异常资金调动或系统入侵迹象 。引发币安特定资产暴跌的直接原因更可能是市场流动性不足和做市商保护机制失效:在极端行情下,做市商自顾不暇,导致这些平时交易不活跃的资产无人托底,从而价格瞬间跌穿锚定价 。诚然,不排除有机构趁机套利平台机制漏洞——比如一瞬间在币安倾销大量USDe获取不合理利润 ,但这与“黑客攻击”或蓄意做空平台有本质区别。目前并无确凿证据支持有组织攻击币安的说法,更多是市场自发的极端反应。币安也针对统一账户保证金机制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补丁和优化,以降低类似事件再发生的可能 。
综上,“10·11”币圈闪崩是一场宏观黑天鹅+高杠杆泡沫破裂共同酿成的风暴。币安作为行业龙头在这次事件中并非元凶,却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风波:一方面,其平台局部故障和资产脱锚放大了部分用户损失;另一方面,又因体量最大承受了最多的指责和误解。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社交媒体上的许多说法夸大或扭曲了事实:币安系统本身没有崩溃,反而在努力稳住市场;币安并未推卸责任,而是迅速赔付用户;所谓“操控”和“阴谋”更多是恐慌中的猜测。此次事件也给交易平台敲响警钟,提高技术抗压能力、完善风控机制、增强数据透明度是赢回用户信任的关键。毕竟,加密市场高风险高波动,交易所唯有不断改进,才能在风暴中保护用户、立足不败 。相信经历“10·11”洗礼后,币安和整个行业都会从中吸取教训,在未来打造更加安全透明的交易环境。
参考来源:币安官方公告、CoinGlass数据、The Block研究、WuBlockchain深度、Twitter/X 舆情等(均已在文中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