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全指南:守护生命线,提升生活质量
每天清晨,65岁的李伯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仔细触摸左前臂的动静脉内瘘。当感受到那熟悉的震颤感,他安心地笑了——这条"生命线"今天依然畅通。这样的家庭护理日常,已成为他透析九年来的重要习惯。
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科学精细的家庭护理与医院治疗同等重要。据统计,良好的家庭护理能减少约60%的透析相关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达5年以上。
在透析间期,患者超过90%的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护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透析效果和生活质量。掌握科学的家庭护理知识,是每位患者和家属的必修课。
血液透析的基本认知:了解治疗,消除恐惧
血液透析,俗称"洗肾",是利用人工肾脏(透析器)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清除其中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毒素,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的过程。
理解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正常情况下,肾脏负责过滤血液、维持体液平衡、调节血压、促进红细胞生成。当肾功能衰竭至正常功能的10%-15%时,就无法维持身体正常运转,必须通过透析来替代肾脏功能。
典型的血液透析治疗每周需进行3次,每次约4小时。这个频率和时长是经过科学计算的,能有效清除体内积累的毒素和水分。随意减少透析时间或次数,会导致毒素积累,增加并发症风险。
血液透析虽不能治愈肾衰竭,但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许多患者在规律透析下,能继续工作、照顾家庭、享受生活,甚至有人已坚持透析超过30年。
血管通路护理:守护"生命线"的畅通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透析效果。不同的血管通路类型,需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
动静脉内瘘是最理想的长期血管通路,通过手术将动脉和浅表静脉吻合而成。成熟的内瘘触之有震颤感,听之有血管杂音。日常护理需做到"四注意":
保持内瘘侧手臂皮肤清洁,透析当日穿刺部位避免接触水。每天检查内瘘是否通畅,触摸震颤强度,听诊血管杂音。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立即就医。
避免在内瘘侧手臂测量血压、抽血、输液、佩戴过紧饰物。睡眠时避免压迫该侧手臂,不提超过5公斤的重物。
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临时血管通路,护理重点是预防感染和堵管。导管出口处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淋浴时用防水敷料保护。导管夹子需确认处于关闭状态,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肝素封管是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导管皮肤出口处出现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可能预示感染,需立即就医。
良好的血管通路护理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北京某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规范的家庭护理,患者内瘘使用寿命平均延长了3-5年。
水分控制与体重监测:精细管理"水平衡"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是评估水分平衡的重要指标。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干体重的3%-5%以内。例如,干体重60公斤的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应超过2-3公斤。
精准测量体重是水分管理的基础。每日固定时间(如晨起排空膀胱后)、穿同样衣物、使用同一体重秤测量。详细记录体重变化,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控制饮水技巧能减轻口渴感。将每日允许饮水量分装成小杯,有计划地饮用。口渴时可用冰水漱口、含冰块或柠檬片,食用凉拌黄瓜、西红柿等含水量高的蔬果代替直接饮水。
减少盐分摄入是控制口渴的关键。避免咸菜、酱菜、加工肉制品等高盐食物,烹饪时多用醋、柠檬汁、香料替代盐分调味。
识别水肿症状有助于及时发现水分过多。注意观察眼睑、脚踝、小腿是否有浮肿;是否感觉气短、呼吸困难,特别是平卧时;是否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衰征兆。
一位有十五年透析经验的患者分享:"我把每天的水量装在一个有刻度的水壶里,这样就不会超标。习惯了之后,反而觉得身体更轻松。"
科学饮食管理:吃得对,活得更轻松
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需要兼顾营养充足与毒素控制,是一门需要精细掌握的科学。
优质足量蛋白质摄入至关重要。透析过程中会丢失部分氨基酸,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需摄入1.2克优质蛋白质。60公斤患者每日需72克蛋白质,相当于300克瘦肉/鱼肉或8个鸡蛋。
选择蛋白质应遵循"优质优先"原则: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禽肉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更适合人体利用,产生的代谢废物少。
严格限制钾磷摄入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高血钾可导致心跳骤停,需避免香蕉、橙子、土豆、绿叶菜等高钾食物。蔬菜切小块浸泡或焯水后再烹饪,可减少钾含量。
高血磷会引起皮肤瘙痒和骨病,需限制动物内脏、坚果、全谷物、碳酸饮料等高磷食物。进餐时配合磷结合剂,能减少食物中磷的吸收。
合理能量摄入维持健康体重。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需30-35千卡能量,以淀粉类食物为主要能量来源。避免体重过轻或肥胖,两者均会增加死亡风险。
实际饮食安排中,可采用"三餐两点"制,在正餐间增加小餐,既保证营养摄入,又减轻单次进食负担。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炸、红烧等高脂做法。
并发症的预防与识别:防患于未然
血液透析患者可能面临多种并发症,家庭护理中的早期识别和预防至关重要。
低血压是透析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家庭护理需注意: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避免超滤过多过快。透析前遵医嘱暂停降压药,透析后站立动作缓慢。
如有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低血压前兆,立即平卧,饮用少量盐水。
肌肉痉挛多与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有关。可通过调整干体重、补充左卡尼汀、局部热敷按摩来缓解。
皮肤瘙痒常与高血磷有关。坚持低磷饮食,规律服用磷结合剂。保持皮肤清洁湿润,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瘙痒难忍时及时就医,勿用力搔抓。
贫血管理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肾衰竭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多数患者存在贫血。定期检测血常规,遵医嘱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合理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有助改善贫血。
最为关键的是,任何异常症状都应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而非自行处理。建立透析日记,记录血压、体重、用药及异常症状,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心理健康维护:身心同治,活出精彩
长期透析对患者心理是巨大挑战。研究表明,透析患者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0%-3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常见心理问题包括:对疾病预后的恐惧、对治疗费用的焦虑、因体力下降产生的无用感、对家人成为负担的愧疚感。
心理调适策略多种多样:接受患病事实,认识到透析是生命的新起点而非终点。与医护人员、病友及家人保持良好沟通,分享感受和困惑。
根据体力状况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活动,重建价值感。培养安静的兴趣爱好,如阅读、书法、音乐,帮助放松心情。
家属支持至关重要。家属应学习透析知识,理解患者的身心变化。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鼓励患者自理能力,尊重他们的自主权。留意患者情绪变化,发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抑郁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透析中心曾是我最讨厌去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一位透析十年的患者说,"我在那里认识了这么多战友,我们互相鼓励,分享经验。生活给了我们一副烂牌,但我们决定打好它。"
家庭环境与日常生活的调整
适宜的家庭环境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
居家安全需特别注意:保持居室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地面防滑,通道无障碍,浴室安装扶手。准备应急联系卡,包含基本信息、诊断、用药、联系人及医院电话。
日常活动应量力而行:规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增强体力。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防止血管通路受损。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旅行与社交不应因透析而终止:短途旅行可选择在透析次日进行,此时身体状况最佳。长途旅行提前联系目的地透析中心,安排透析。告知朋友病情,获得理解和支持,避免社交孤立。
随着科技发展,远程医疗为透析患者提供了便利。许多医院开设了线上咨询服务,患者可通过手机应用上传血压、体重等数据,获得医护人员指导。
家庭护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在默默书写着生命的长度与质量。从准确测量体重到细心守护血管通路,从科学搭配饮食到及时识别并发症,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汇聚成了守护生命的不平凡力量。
掌握科学的家庭护理,血液透析患者完全能够重返社会,享受有质量的生活。这是一条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共同努力的道路,每一步精心护理,都在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通讯员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周女樱)







